2011年3月,線裝書局出版了河南師范大學蘇全有教授、李風華副教授主編的《清代至民國時期河南災害與生態環境變遷研究》一書,該書內容厚重、成果突出,可謂是近年來災荒史研究的最得力之作。本文不揣淺薄,對研讀本書中的感悟所得做一梳理,以期引起學界對此書乃至整個災荒史研究的進一步重視。
1.史料翔實,內容厚重
本書洋洋三十余萬字,無一處不是言之有據,史料引用之豐富,著實令人嘆為觀止。對于一部學術性史學著作而言,以理服人固然重要,可“一切用事實說話”更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史料的充分翔實是衡量其成敗優劣的最基本準則。沒有充分的史料做支撐,議論只會陷入空談,以至于雖筆下千言,實空洞無物。本書在精心進行理論構建的同時,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旁征博引,使得各種論點的得出無不建立在大量的史料基礎之上。首先,本書對晚清民國時期有關河南災荒的新聞報道進行了細致的鉤引匯總,涉及當時的《大公報》、《申報》、《新華日報》、《民國河南日報》、《河南民報》等數十種報刊。對于如此瑣碎的材料而能梳理的一目了然,這絕非一日之功,也絕非是治學浮薄之輩所能為的。其次,為了最大限度地掌握第一手的史料,本書著者奔波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河南省檔案館及黃河水利委員會檔案館,參閱原始檔案達40件之多。大量原始檔案的引用,提升了本書的可信度和權威性,而這一切無不是著者汗水的結晶。再則,本書參閱的相關史料匯編50余部、相關論文60余篇、相關專著70余部、相關志書80余部,這一連串的數字,彰顯了著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崇高的治學精神。史學某種意義上就是史料學,只有史料的詳盡占有,才能從根本上構筑起一部厚重的史學著作。本書既最大程度的運用前人已整理的史料,又最大限度的自我挖掘史料,處處用史料說話,處處用史料證明,史料之翔實,內容之厚重,決非一般可比,實是一部不可多得之力作。
2.見解新穎,不落窠臼
翔實的史料,為譜寫一部優秀的史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可如果想真正完成一項杰作,必須具備卓越的史識??上驳氖?,本書不僅敘述詳盡,而且論點新穎,可謂是察別人之未能察,發別人之未能發,字里行間無不閃爍著智慧的火花?,F茲舉數點,以窺全豹。首先,以往學界對“災荒”一詞統而論之,并未做出嚴格意義上的細致界定。本書分辨指出,“災”即“災害”,是指對人類社會自身及其賴以生存的自然或社會環境與條件造成傷害或破壞的現象;“荒”則可理解為“饑荒”,是指災害打擊下所呈現的生產萎縮,物質匱乏,特別是糧食奇缺,經濟絮亂,居民生活極度困難,甚至有因饑荒而造成死亡的現象,其核心內容和標準是糧食短缺。顯然,災和荒二者聯系密切,一般情況下,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條件,饑荒因災害而來,但有災不一定就產生饑荒。災是形成荒的直接原因,荒是災情發展的結果。這一對研究對象的重新界定,拓展了研究范圍,打破了常規思維,邁出了理論創新的第一步。其次,針對清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救災措施,以往學界受“左傾”思想影響,簡單地以“不得力”三字否定。本書在認真探究、細致考察的基礎之上,認為總的看來,清代前期清政府非常重視荒政,為克服救荒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法行為,制訂了比較具體的處罰措施。盡管救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的處理,但由于國家和地方財力相對較為充裕,官賑的力度比較大,故大量的災民尚能得到較為有效的救助。再則,對于每次災荒所造成的影響,以往學界幾乎都是從消極方面進行的探究。本書獨樹一幟,認為災荒在造成巨大災難的同時,客觀上促進了“義賑”這一具有先進救荒理念的民間進步組織的出現、成長,辯證思維在此點上發揮地淋漓盡致??傊緯谧鹬厥穼嵉幕A之上,獨抒己見,不落窠臼,提升了災荒史研究的理論高度,學術價值巨大。
3.鑒古知今,價值實用
通過對清代至民國時期河南地區災荒史的研究,不僅可以逐步探索出自然災害在這一地區發生發展的規律,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而且能夠通過對自然災害與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的分析,認識到社會因素在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積極的抑制和消極的助長的兩重性質的作用,從而為當前河南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歷史經驗,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河南人民的防災、賑災能力,為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歷史經驗參考,以發揮史學為現實服務的社會功能。首先,生態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全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如何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環境,已成為21世紀人類普遍關心的課題??墒?,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乃是長時段自然與人為因素相疊加的結果,決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中國的黃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歐洲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及美洲的瑪雅文化區都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但由于人們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濫伐濫墾森林草原,致使水土流失、草原消失、沙漠擴大,這些當時高度文明的社會都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受到過大自然的報復。因此,人類今天生存的生態環境是從歷史時期乃至遠古時代繼承下來的,研究歷史上的生態環境狀況,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水平、利用和改造生態環境的措施與成效,將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生態環境的演變規律,從而為今天生態環境的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鑒,促進人地關系的良性發展。
總而言之,《清代至民國時期河南災害與生態環境變遷研究》一書成績凸顯,值得稱贊,其對清代至民國時期河南災荒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價值。至于其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也是站在更高要求的基礎之上而提出的,乃為更進一步的期許,可謂是瑕不掩瑜,筆者期待殷殷,愿其在以后再版和更深入的研究中能進一步開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