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基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商品流通擴大、交通發達、國內外匯兌的客觀需要,遂誕生了票號。從道光初年的日升昌到光緒年間400多家的票號,中國票號在短短90年的時間里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然而辛亥革命后票號很快便銷聲匿跡。
那么昌盛一時的票號緣何忽然消亡呢?通過對票號的起源、運作模式以及當時的內外部環境的分析,我得出了四點原因:自身體質的固有弊端、個人主義作怪、清政府的金融政策導向、外國銀行的沖擊。應該說,內外交困使得中國票號就此走向消亡。
關鍵詞:中國票號業 起源 消亡 日升昌
中國票號起源于清道光初年,到光緒年間便有400多家票號,短短90年的時間中國票號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擴張著,從最初的山西到后來遍布全國,乃至輻射至朝鮮、日本等國,是什么使得中國票號擁有如此迅猛的發展速度?然而,辛亥革命以來,票號卻遭受了重創,至民國初年,票號很快便走向消亡。又是什么導致昌盛一時的中國票號忽然消亡呢?接下來我將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古代票號的起源及其作用
票號即票莊、匯兌莊,主要辦理國內外匯兌和存放款業務,是為適應國內外貿易的發展而產生的。以前用起鏢運送現銀的辦法,費時誤事,開支大,不安全。
中國古代票號起源于清道光初年,據史料記載是由山西西裕成顏料莊轉型而來,本著“金能生金”的最初想法,當時它的掌柜雷履泰首創了票號這一形式,從此中國的票號迎來了大發展,祁縣大盛川、三晉源、大德通、大德恒等等陸續登場。到光緒前期,票號的總號、分號已達400多家。然而,辛亥革命后,票號進入尾聲。民國初期,票號陸續倒閉,1921年僅存五家,平遙日升昌1923年歇業,祁縣大盛川1929年歇業,三晉源1934年歇業,大德通、大德恒1932年后改銀號。
票號辦理匯兌、存放款,其收入主要來源,原是匯水和銀兩平色的換算盈余;后來,存放款利率上的差額和代辦捐官、謀缺等活動也成為重要利源。它解決了運送現銀的困難,加速了資金周轉,促進了商業繁榮。票商也曾資助民族資本,是中國近代企業的“助產婆”。
二、日升昌——匯通天下
日升昌票號的前身是西裕成顏料莊,總莊設在平遙,并在北京崇文門外設有分莊。道光初年,西裕成顏料莊正式更名為日升昌票號,專營匯兌山西平遙日升昌票號。
自成立后,日升昌營業繁榮,業務發展迅速,到道光三十年(1850)已在北京、蘇州、揚州、重慶、三原、開封、廣州、漢口、常德、南昌、西安、長沙、成都、清江浦(在江蘇)、濟南、張家口、天津、河口(在江西)18個城鎮建立了分號,到光緒十二年(1886)后又陸續在沙市、上海、杭州、湘潭、桂林五城鎮增設五個分號。“匯通天下”的牌匾極好地昭示了日升昌在當時的實力與規模。
時至今日,人們提到晉商時,首先想到的仍是山西票號業。但公元1914年農歷九月,在中國金融界活躍了90余年的山西票號“日升昌”轟然倒閉,它的衰敗既是當時時局動蕩的結果,也是其自身矛盾發展的必然。
三、昌盛一時的票號緣何驟然消亡?
從清道光初年到光緒年間,短短90年的時間中國便有400多家票號,從最初的山西到后來遍布全國,乃至輻射至朝鮮、日本等國,票號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擴張著。然而,辛亥革命以來,票號卻遭受了重創,至民國初年,很快便走向消亡。
那么昌盛一時的票號緣何忽然消亡呢?通過對票號的起源、運作模式以及當時的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得出了四點原因:
(一)體制固有的弊端——顧客群體狹隘
中國票號在經營過程中往往只針對大商人、錢莊、朝廷,如對商號錢莊存放款、對近代工業發放貸款、匯兌京銀,尤其是日升昌,在它發展后期,業務過多的集中在為清政府匯兌京銀、割付賠款。由于所面向的客戶群體過于狹隘,這樣一來既不能有效地深入民間群眾打穩根基,又易造成擠兌風波,同時一旦貸款人倒閉,將給票號帶來致命的打擊。日升昌大部分現銀均借與清政府,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倒臺,而新的民國政府不承認這些債務,日升昌的存款被提,放款一時無法收回,周轉困難,因此走向了衰亡。
(二)清政府的金融政策導向
票號在發展初期往往是憑借著經營人的名聲和商鋪的品牌招攬業務,注冊資金很少,且古代商人沒有提取盈余公積的制度,所獲盈利一般都就地平分,本身的資金規模始終不變。如日升昌成立時只有30萬兩白銀,它所承兌的業務涉及金額卻高達千萬兩,一旦票號的名聲減損或實有資金曝光,勢必會造成客戶流失和大肆的存款擠兌。
光緒年間,清政府推行現代銀行政策,將票號劃歸銀行,要求票號實行資本注冊制,如此以來票號的實有資金被曝光,現有的存戶擔心自己的現銀不能收回,紛紛到票號提取現銀,造成了惡劣的擠兌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票號,不僅使得票號失去了現銀,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顧客的信任。
(三)狹隘的眼光——個人主義作怪
在當時來看,中國有日升昌、祁縣大盛川、三晉源、大德通、大德恒等眾多票號,聯合起來實力不容小覷。然而固有的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觀念,使得各大票號的掌門人各懷私心,不能同舟共濟。當時票號界整體存在著一種態度差異,即中下層分號經理普遍支持合組銀行,而上層經理卻持反對意見,老號總經理和股東們的反對成為了第一次合組銀行失敗的主要原因??梢哉f是狹隘的眼光和個人主義觀念導致了票號最終沒能合組銀行而是依次倒閉。
(四)外國銀行的沖擊
1910年以后,近代銀行業興起,銀行的經營方式比票號先進,特別是大銀行都是以外國資本為后盾。以匯豐銀行為首的眾多外來銀行,聯合起來共同抵制中國票號,同時它們利用與清政府的利益勾結逐漸掌控了當時中國大部分的金融業務,中國土生土長的票號斗不過洋幣外鈔,票號很快就衰落了。
以日升昌為代表的中國票號業已經成為了歷史。但它當年面向市場、誠信經營的理念和權責分明、有效監管的內部運營機制,在中國商業文明史上還是寫下了濃厚的一筆,對當今中國企業的治理仍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山西票莊起源太谷說[N].山西經濟日報,20100522期
[2]王夷典.日升昌票號[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11
[3]中國改革(綜合版).《山西票號緣何走向消亡》2007-05
[4]張正明.晉商興衰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