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習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科學態度、信息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這與當前國際地理課程改革的學習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新的地理學習理念將導引地理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轉變地理學習方式的理論根據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地理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客體”。積極主動的地理學習,才是有效的地理學習。如果一個中學生毫無地理學習動機,在地理課上“身在曹營心在漢”,不接受外界地理信息傳輸,那么可以說,地理學習在這個學生身上并沒有發生。從哲學的角度去看,在教與學這一對矛盾中,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因為學生本身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狀態是地理學習是否成功的內因,教師提供的教學指導只是一種外因,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生的內因,而不是外界因素與條件,正如有的人所說的那樣:“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你永遠無法強迫馬飲水。”
二、如何改變地理學習方式
廣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正確的地理學習方式應該是由多元的、有豐富內涵與發展功能的模式組合起來的結構性的綜合體。按功能分類,可分為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地理學習方式。基礎性地理學習主要培養學生的基礎性學力。拓展性地理學習是為擴展知識視野而采取的學習方式,它主要培養發展性學力(自主學習、自我發展能力等),研究性地理學習是地理探究活動,它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力;按行為分類,可分為自主性、互動性地理學習方式。自主性體現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我調控、自我組織,也突出了自學能力的培養與發揮;互動性追求的是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對話與交流;按內容分類,可分為理論性、實踐性地理學習方式。前者偏重對原理的理解與探討,后者強調在活動中對知識的運用,兩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在各種學習方式中,我們尤其要注重地理的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可以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進入問題情境階段;第二,實踐體驗階段;第三,表達和交流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分為兩種: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類。課題研究以認識客觀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社會調查、科學實驗和文獻研究等。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如模擬設計某一條地鐵線路的活動等。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是:
①過程性。地理研究性學習關注學習的過程,而在過程中,一更加重視參與:諸如思維方式的展開,知識的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環節,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等;二更加重視應用:強調學生應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三更加重視體驗:包括使命感、責任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毅力、氣質等方面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
②社會性。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選題來源于社會、社區及身邊。研究過程將走向社會,需要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課題研究成果將不同程度地有益于社會、服務于社會。
③實踐性。地理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活動,表現在:一是信息搜集和分析活動。二是調查研究和實地考察。學生應根據課題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和考察,獲取調查和考察的原始資料,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和觀點,并反思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三是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并逐步豐富研究成果。
④自主性。選題的自主性: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為研究課題。課題組成員組合的自由性:興趣相同的學生自由組合成課題組,有利于全員參與和開展研究。學生對教師的可選擇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標準選擇指導者。學習過程的自覺性:因為研究性學習不是教師強迫學生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學習的積極性必然大大提高。
可見,多元學習方式能夠滿足各種學生不同的學習要求,改變過去單打一的學習方式。另外,新的地理學習理念要求地理課程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應強調理解的質而不是信息的量,要改變“師講生受”的傳統方法,倡導交互式的學習方式;要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要倡導學生之間為促進學習而進行的各種討論,改變過分注重記憶、被動模仿的學習傾向,把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三、教學案例
案例一:觀察學生在討論活動中的表現,評價學生對環境的態度。
展示1989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宣傳畫——“地球出汗了”,讓學生討論:這幅漫畫有哪些寓意?學生在討論中發現漫畫反映的環境問題多少與深度,在表述這些環境問題時表現出來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提供了學生對環境問題關心程度、環境道德意識水平等信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畫一幅與環境問題有關的漫畫,并說出寓意。學生表達的想法,是評價學生對環境基本態度的重要依據。
案例二:在教學“南極大陸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時,首先,提供相關資料和信息:
(1)南極洲煤炭分布圖及煤炭儲量;
(2)煤炭形成的重要條件——濕熱的氣候、茂密的森林;
(3)南極洲景觀圖片;
(4)南極洲氣候特點。
接著,讓學生利用上述信息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五花八門。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了解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已有的信息,以及合理性、完整性、新穎性等表現問題質量的信息,從而評價學生在提出地理問題方面的水平與差異。如“為什么南極洲會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與“南極洲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說明南極洲曾有過濕熱的氣候、茂密的森林,這說明了什么問題?”這兩個問題相比,在深度上是有明顯區別的。根據這種差別,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提出地理問題的能力做出相應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