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教師真正擺脫了以前教學一支筆、一張嘴、一本書、一塊黑板的傳統語文教學手段,切實提高了教學整體效益。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出現了一些偏離正確軌道的現象,為了更好地發揮網絡環境下語文教學的優勢,就要努力做到“三不”,使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更精彩。
一、正確認識,不追求時髦、一哄而上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的優勢不言而喻,“觀古今于一瞬,撫四海于須臾”,使教育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隨著網絡教學的逐步推廣也出現偏離軌道的現象,不少教師對應用網絡教學目的不明確,甚至還出現了極端情況。許多人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了網絡,教學就先進,教學手段就現代化,自己就教得好,學生就學得好。許多教師在網絡的應用上出現了不分學科、不分課型、不分環節一哄而上的現象,有的教師甚至錯誤地認為,只要在課堂上運用了網絡,就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就體現了學科的整合。尤其在評選優質課上,非有網絡的參與,課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否則好像犯了天條戒規一樣,因此出現了許多評優課的備課前不是深入研究教材,而是挖空心思找網絡素材的不可思議的現象。
大家應該知道任何教學手段都有其局限性,比如網絡在情感交流、記憶分析、動手合作等方面就顯得力不從心,一些強調語言積累、口語交流的文學藝術類課程并不適用網絡環境實施教學。眾多事實已證明,在沒有必要使用網絡的課堂上勉強使用網絡,不但不會提高質量,反而會降低學習效率。所以說網絡的優勢應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質量和學習方式的提高上,這是衡量網絡實效的唯一標準。
二、巧妙使用,不喧賓奪主、畫蛇添足
教師運用網絡進行教學,關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時,經常忽視了語文學科本身的一些特性,甚至把語文課上成了信息技術課。在這樣的課堂中,我們看到教師教學過程中情感的起伏和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感的體驗都消失在冰冷的計算機屏幕前。另外在教學過程所展示的一些課件畫面背景復雜,按鈕奇形怪狀,色彩艷麗,圖文出現的方式不斷變化,各種聲音輪番上陣,這些在教學中不顧學科的屬性、不考慮教學內容的貼切性,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的連續性。這樣的課件根本達不到應用網絡教學的真正目的,恰恰是喧賓奪主,違背了學生在認識事物時一定時間內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認知規律。這些強烈的感官刺激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的關注,最終影響到教學的實際效果。?因此需要我們有大的教學觀,要有先進的理念做指導。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積極的認知思維過程,學習過程是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活動而展開的。因此,將網絡作為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才是正確的定位。基于此,網絡提供的內容不應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而應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三、仔細甄別,不魚目混珠、弄巧成拙
由于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所以語文教學需要的知識容量較其他學科相比可能要更大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文本,語文教學需要大量的知識背景和相關資料來輔助。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儲備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以前我們主要是利用紙媒介去搜集資料,其不足之處表現為可利用資源的有限性,我們不一定能找到所需資料,或者說不能在第一時間找到有效資源,造成時間上的浪費。而網絡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其優勢在于其容量更大,內容更充足集中,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可以在這里盡情地遨游,往往能品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極大地擴展師生的知識視野,節省不必要的時間浪費。然而網絡信息浩瀚無邊、包羅萬象,其中難免魚目混珠、良莠不齊,一些稱為“垃圾”的灰色信息、稱為“毒品”的黃色信息夾雜其間,涉世不深、缺少辨別能力的中小學生受其誘惑,無疑有極大的害處。?必須認識到,網絡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是一場革命,其高容量的信息和前所未有的快捷傳遞方式必將深刻地改變人們原有的學習和工作方式,也將不可避免地沖擊原有的語文教學模式。作為語文教師,如果能以積極正確的心態面對這股浪潮,因勢利導,趨利避害,那么我們就會發現,網絡實際上為我們的語文教學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總之,網絡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它為學科教學的整合,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必將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網絡環境必將為語文教學創造更多的奇跡,語文教學改革也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