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求知,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自主求知
傳統的教育是如何將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一味的灌輸會束縛住學生的思維,久而久之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只能是“高分低能”。大家知道“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傅”,學生只有最終超越老師才能成為真正的國家棟梁之材,這就需要我們去探索一種全面創新的教育模式。
那么,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推陳出新,以培育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呢?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求知能力,也就是“授之以漁”。
當代的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中階段,不應專注教會多少知識,而應把科學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創造各種條件,幫助學生興趣盎然的主動汲取知識的營養,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這將使其終生受益。
為了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找準學習的切入點,也就是說需要弄清所學知識的大體脈絡。首先要讀教材,找出生疏的字和詞,掃除基本的知識障礙;其次還要讀教材,讀懂課文主要傳達的內容是什么,對課文有個粗淺的認識;再次仍要讀教材,按照課文的預習要求和課后練習,來有目的的獨立的獲取知識,并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力求自主解決問題,以此鍛煉自主求知的能力。
求知能力始于質疑,學生的積極思維是在迫切需要解決某個問題時開始,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良好開端,提出一個問題,勝于解答十個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指導學生以“能學——該學——愿學”為前提,發現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讓學生依據學習目標,邊讀邊思考要提出什么問題,教師可提示學生圍繞“誰,為什么,什么時候,怎么樣,哪里,假如”等詞語,展開合理的想象。提出的問題應具備以下幾點特征:⑴要具有普遍性;⑵要有趣味性;⑶要有科學性,能提出揭示中心,突出重點的問題;⑷要有啟發性,當新知識與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理解水平或期待產生矛盾時提出疑問。學生們能提出很多問題,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甚至會有些問題是錯誤的,這是好的現象,說明他們動腦筋了,教師要給予鼓勵。最后是引導學生能提出圍繞中心、揭示主題的問題,使學生的質疑達到質的飛躍,使學生的自主求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口語交際功能越來越顯得重要,未來的人才不僅要能說,而且要會說,能夠完整地明確地將別人提出的問題解答清楚。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自問自答式,同桌互問式,小組討論式等讓每個學生都要有表達機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采用小組討論式,每六人一組充分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相互彌補,相互促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提問、回答、辯論可以促進他們積極思考、踴躍交流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識的轉化和應用。教師應了解學生的理解狀況,適時的調整教學活動,矯正方向,把控節奏。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圍繞中心、能突出重點的問題,讓學生重新閱讀教材后互相問答,學生回答有困難時,教師不要急于作答,而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去思考,去討論,然后再進行點撥,最后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去自主解決問題,獲取新知。
教學方法要因教材,因學生,因時間,因地點而靈活多變,或講授法,或討論法,或練習法,或點撥法,或讀書筆記法,或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等。只有教學方法上的不斷革新,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望,能夠主動學習,思維活躍,親身體驗成功的樂趣,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自主求知能力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