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回顧了人稱代詞“我們”和“咱們”的來源,并附以例句佐證。然后從理性義角度,解釋了二者在概念上的細微差異。隨后從色彩義的角度,重點地分析兩者在感情色彩及語體色彩等方面的不同。最后清楚地區分了“我們”和“咱們”這兩個較相似的人稱代詞。
關鍵詞:我們 咱們 區別
一、人稱代詞“我們”與“咱們”的來源
“我們”與“咱們”都是現代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的復數形式。二者形成路徑有同有異。
“我”,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過,在甲骨文中表第一人稱的復數意義,類似現今的“我們”、“咱們”。比如:①茲雨不唯禍我?(《甲骨文合集》12889)先秦文獻中,“我”可表單數,也可表復數。例如:①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孟子#8226;梁惠王上》)(表單數) ②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湯誓》)(表復數)唐代時“我”同“彌”“弭”結合使用,作用類似于“我們”。如:我彌當家沒處得盧皮遐來。(因話錄卷4附唐語林卷6)宋元時期,“們”綴大量出現,有“每”“門”“滿”“瞞”“懣”等變體。“我”與這些詞結合使用,用法亦同“我們”類似,可用于單數,也可用于復數。如:①如何我瞞四千里路來。(《齊東野語卷5》) ②我們也要戰,但無人主此事。(《三朝北盟匯編卷242》 明清時期,基本統一用“我們”,且其多表復數義。如:①“我們豁去虛文,且談談正事。”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②“我們雖不配使,也別太苦了我們”(《紅樓夢》)
“咱”的歷史較難考證。一般認為,“咱”是由“自家”的合音演變而來的,有單數跟復數兩種指稱用法。“咱”用作人稱代詞,大概始于宋,如:你若無意向咱行,為甚夢中頻相見。(柳永《玉樓春》) “咱們”用作人稱代詞也大概始于宋,如:“咱們祖上亦是宋氏。”(宋#8226;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8226;文山書為北人所重》)。那個時期,“咱們”有諸如“偺們”“喒們”等變體,如:思量偺們的好處哩。(《牧羊記#8226;望鄉》)但是到了明清,變體基本不用了,統一用“咱們”。
二、“我們”與“咱們”的區別
首先我們看下二者的理性義區別。詞義中同表達概念有關的意義部分叫做理性義,或叫概念義、主要意義。《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對“我們”和“咱們”有如下解釋: “我們”,人稱代詞,稱包括自己在內的若干人;“咱們”,人稱代詞,它的第一個義項是,總稱己方(我或我們)和對方(你或你們),比如,①~~是一家人;包括談話的對方用“咱們”,不包括談話的對方用“我們”,如,我們去干活,你要是沒事,~一塊去;不過在某些場合說“我們”也可以包括談話的對方;第二個義項是借指你或我,比如,①“~是個直性子,說話不會拐彎(指我) ②~別哭,媽媽出去一會就回(對小孩說,指你)。上述內容亦可表述如下。“咱們”既包括說話人也包括聽話人,稱為包括式用法。“我們”和“咱們”在同一情境中出現時,“我們”只包括說話人一方,不包括聽話人那方,稱為排除式用法。對話或文章里只用“我們”時,它可以是排除式也可以是包括式。例如:①你放手干吧,我頂你到底。(排除式)。②我們都是學生,好好學習是我們應做的事。(包括式)。“我們”有時實際指“我”,這種用法多見于學術論文、專著中。如:我們劃分詞類確實就是為了研究語法、講解語法。(《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陸儉明)
二者在色彩義上的區別較明顯。理性義是詞義中的主要部分,詞還有附屬于理性義的色彩意義,也可稱做附屬義。它附著在詞的理性義之上表達人或語境所賦予的特定感受。“咱們”,常用于北方口語中,帶有親近的感情色彩可拉近雙方的關系。比如:班主任見到小明,高興的對小明媽媽說:“咱們小明又進步了”。“咱們”傳遞出了親近的感覺,縮短談話者的心理距離。“我們”在南方比較常用,同時也通用于全國。在官方的講話和行文中一概不用“咱們”而用“我們”。因此“我們”的口語色彩沒有“咱們”濃郁,其表達出的感情色彩也比“咱們”淡。應當注意的是,由于“咱們”經常用在口語語體中,便帶上了口語語體所特有的色彩,比較口語化。而“我們”通用于全國的口語中,而且官方文件和其他正式的文件都是用“我們”,這導至“我們”不僅僅有口語色彩,而且兼具書面語色彩。
綜合上述,“我們”的歷史比“咱們”的歷史更為長久。兩者概念義有明顯不同,色彩義也有明顯區別,“咱們”多用于口語,給人以親近個感覺,“我們”則通用于口語和書面語,感情色彩較淡。
參考文獻:
[1]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朱麗.論“咱們”與“我們”[J].文學藝術,2009,08,P121-P122
[4]李忠美 陳海慶.指示語“我們”與“咱們”的異同及其語用含義探析[J].語言應用研究,2009,05 P33-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