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洛克時期是一個由中世紀到古典主義時期的過渡時期,它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本文闡述了巴洛克時期的偉大作曲家亨德爾的作品《塞爾斯》中的《綠樹成蔭》,所體現出的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美學特征。
關鍵詞:巴洛克 亨德爾 美學特征
中世紀的歐洲以“神”為本,人們盲目迷信,音樂以宗教音樂為中心,神秘、抽象、禁錮感情;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人文主義思潮成為主要思潮,以“人”為本,忠于現實主義,解放感情。古典主義時期則是人文主義思潮充分發展的時期。
在廣義的歐洲古典樂派的概念中,巴赫、亨德爾是屬于前古典或先古典樂派。我們又稱之為“巴洛克時期”。“巴洛克”一詞是一葡萄牙語,原用于建筑和美術上,意為“不規則奇形怪狀的珍珠”,在藝術上則表示“夸張的異常的怪異的”。對于嚴謹的靜穆質樸的文藝復興藝術而言,是一種退化和墮落。巴洛克一詞含有貶義,直到后來巴洛克一詞作為一個特定時期的藝術風格被人們所使用。
亨德爾是巴洛克時期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創作了眾多歌劇聲樂作品,他的作品呈現出天籟般的美感與崇高的氣質。沒有表面的浮華,追求內在的品質,《綠樹成蔭》出自亨德爾創作于晚年的歌劇作品《塞爾斯》。這部歌劇成稿于他中風復原后的1738年,同年4月5日在倫敦皇家劇院首次上演。我們就從這個作品來看前古典主義時期的美學特征。
一、人文主義內容
在巴洛克時期,人們的思想開始有些覺悟。人們開始反對君權,反對君權神授,尊重人的主權。在人們的思想中也相信神的存在,但神是有立場的。神會站在善良正直的人一邊,陰險狡詐的人總會得到報應。
該劇描寫古代波斯王塞爾斯運用種種陰謀手段,企圖占有他弟弟阿爾塞那斯的妻子,最終未能得逞的故事。全劇通過對塞爾斯的丑行并最終導致失敗的下場的揭露,勸諭人們棄惡從善。《綠樹成蔭》這首詠嘆調,出現于《塞爾斯》中第一幕第一場,場景中塞爾斯在他逍遙逸樂的王宮后花園里,面對暴風雨后,楓樹枝繁葉茂,巨樹蔥蘢,不由地心醉神迷,對大自然這一美景發出由衷的贊嘆。人們這種對正義戰勝邪惡、真美善的追求,對真摯美好愛情的追求,以及對大自然那迷人景色的贊美之情,正是人文主義的表現。
在宣敘調部分,作曲家的創作與意大利語言緊密結合,緊扣語言的聲調來譜曲,使歌唱者易于上口。詠嘆調部分F大調,旋律抒情優美,氣勢恢宏,節奏平穩。這完全與中世紀的閹人歌手只重視炫技相反,作曲家不再把歌手當作發聲機器,而是考慮到人的生理限制,多以音階上下級進,這也正體現了人文主義關懷。
二、個性解放
在巴赫、亨德爾時期,個性解放還沒達到充分覺醒。如果和文藝復興時期相比,可以發覺巴洛克音樂有著強烈的感情與表現的意欲。(《巴洛克的巨匠》 許忠榮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6頁)
文藝復興以前,人們壓抑禁錮情感,無法表達人自身的感受,神才是人們歌頌贊美的對象。而這個時期的人們開始“移情”。人們竭盡全力地運用音樂手段來表達感情或精神狀態,在教會調式中逐漸演變出大小調體系,在節奏方面采用民間舞蹈音樂節奏等等。《綠樹成蔭》這個作品的宣敘調,旋律的調性布局: A-E-G-c-g。切分節奏進入,每一句休止符的運用表現出主人翁內心波瀾壯闊的情緒。在詠嘆調部分旋律莊嚴舒緩,在節奏上具有西班牙舞曲薩拉班德的強弱特點(即第二拍往往有重音出現),這一點明顯表現在詠嘆調的起音位于小節的第二拍上。此部分還有很多的漸強漸弱的標記,使旋律柔美寬廣,營造出優美空靈的境地。
三、音樂語言理性化的“分寸感”
在處理“理智與情感的關系”的問題上,表現為理智控制感情的“分寸感”。巴洛克時期先是追求形式完整,到維也納古典樂派才發展到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平衡,這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亨德爾的這首作品創作于巴洛克晚期,伴奏織體簡單明確,旋律流暢線條分明,樂句采用主調音樂式的伴奏,與巴洛克早期的返始詠嘆調形成對照。與維也納古典樂派相比,它沒有那種震撼和熱情。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對亨德爾推崇備至,曾經說道:“當我們疲憊于貝多芬和瓦格納充滿創新與震撼的樂音之后,在亨德爾的音樂中,可以找到詩境般的安息之所,此時我們的心中將滿載新的和平與健康。”(《巴洛克的巨匠》 許忠榮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第190頁)
四、以第三等級為對象的大眾化
大眾化的主要對象是城市居民、知識階層。教權是第一等級,皇權(貴族)是第二等級,第三等級包括資產階級、工人、農民、城市貧民等等,但主要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在文化上占有優勢,在文化運動中,他們首先是受益者。與維瓦爾第、拉莫和巴赫相比,他們都心馳神往與自己民族的傳統音樂。亨德爾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國際性作曲家;他的音樂兼有德國的嚴肅,意大利的悅耳和法國的壯麗。(《西方音樂史》唐納德.杰.格勞特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第476頁)
亨德爾在初到英國時,因創作了大量的意大利式的歌劇,深得英國國民的喜愛。然而后來卻被日漸風行的“乞丐歌劇”壓倒。為擺脫這種困境,亨德爾汲取法國式的芭蕾歌劇場面,大量使用輕快華麗的音樂,并減少歌劇上常見的沖突緊張感。亨德爾的作品反映出英國中產階級的百姓精神,展現出巴洛克音樂所缺少的史詩性和戲劇性,而深受無數愛樂人士的歡迎。《塞爾斯》就是這個時候創造的,在當時一走而紅。
五、結語
巴洛克時期是西方音樂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它不僅繼承和總結了文藝復興及之前的音樂作品,還為后世開辟了新的道路。它這個時期的特征都處在新思潮覺醒而又不完全充分發展的階段,認識它的特征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正確的演繹。
參考文獻:
[1]許忠榮.巴洛克的巨匠[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6,190)
[2]唐納德.杰.格勞特<西方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