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在小學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占很大比例,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在小學階段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運用故事法創造情景,使小學生對古詩充滿好感,使古詩文的教學充滿活力。
關鍵詞: 故事 興趣 活力
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占很大比例,這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作為新時期的一名教師,讓學生輕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詩文的魅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新課程理念的滲透和實施又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就小學階段的古詩文教學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驅使學生去學習的強大內部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會使學生感到學習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帶動學生主動愉快地去努力求知,樂而不倦地勤奮鉆研。 在古詩的教學過程中,也必須運用故事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這樣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古詩文中采用故事法組織教學,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們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例如,《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我這樣設計了一個故事開頭:(老師充滿激情地)老師給小朋友們講一個故事,好嗎?(學生頓時眼睛發光,精神飽滿)有一個蓬著頭發的小男孩,拿著釣魚竿來到了小河邊,他想學習釣魚。他側著身子坐在一塊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他的個子實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兒幾乎把他的身子都蓋住了。他可不管這么多,眼睛盯著魚竿一動也不動的,他多認真啊!(這時加上老師的體態的作用,學生已完全進入角色了)。(老師用急切的語氣說)這時,有一個過路的人經過這里,看見了他,想去問個路。這小男孩連忙擺擺手(老師加動作),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老師略作停頓,讓學生參與故事的編撰、創作,適時給以鼓勵)同學們真聰明啊,他是怕魚逃走才不理他的。這小男孩可愛嗎?(學生再次參與討論,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頭腦中鮮活和豐富起來。)這一極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個詩人胡令能看見了,就用詩的形式把它寫了下來,題目是《小兒垂釣》…… 這時,學生已經進入了非常積極的狀態,后面的教學就會顯得非常的輕松。
運用故事法教學與傳統的釋題,釋詞,釋句的教學模式比起來,效果可想而知。比較一下,至少有以下幾點不同:
1.目標定位不同。新課改明確打破了三維目標的排列,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體驗作為首要目標.而傳統的講解法,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目標定在這首詩上。因此,不自覺中,老師就開始逐字講解了。故事教學法,要達到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考慮最多的是這樣教,學生喜不喜歡。老師們考慮得最多的是課程目標是否合理。因此,在課堂上著力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雖然對字詞的落實表面看來沒有前一方法明確,但長遠來看,效果要好得多。不是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嗎?從教師們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明顯感到,孩子們的想學古詩,在開始階段很多成份是被古詩中的故事、意趣吸引了。
2.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體驗有不同。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最大困難就在于文字,老師在上古詩文時首先想到的是要替學生掃除文字的難關,總會有意無意地去關注字詞的意思講解,學生首先感覺到的是“難”,“搞不靈清”,等基本弄懂,興致就全無了,再去通過其他教學手段激起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又必須另起爐灶。而且,老師講多了,學生對詩的理解更多的是“共性”的東西。其實,古詩文本身,就已經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描寫的意境,在不同的人,同一個人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學習過程中需要老師的引導,更需要同學們用心去讀,不斷地感悟。哪是一句“要想看得更遠,請再登上一層樓”所能表明清楚的呢。
現在用故事引入法,學生隨著老師的描述,他們不自覺地跟自己的生活經驗取得聯系,發揮想象,建構起詩的意境。這時同學們頭腦中出現的意境也許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這又有何妨?同學們還可以通過朗讀等手段去再次體驗、建構。學習過程中不必刻意化精力去逐字地講解,不必去擔心怎樣翻譯成現代文,同學們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讀背古詩文,知道個“大概”,不必作精確的口述,這樣的學習,學生的心理是開放的,沒有任何壓力。在一個輕松的環境中,漸漸理解,慢慢受滋潤。有些學生不太好理解的詩句,就留著讓時間來幫助他們理解。
3.對“教學過程”的理解不同。“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是“教”和“學”的關系問題。傳統觀念中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在古詩文教學中要“以教為中心”的理由說它幾十個不成問題。因此,就出現了“小兒是什么意思?”“垂釣是什么意思”的一連串的問題,及“恐就是恐怕,畏就是害怕,驚就是驚嚇,恐畏魚驚就是恐怕魚受到驚嚇”的小結。
在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明確地感覺到,“故事引入法”教學古詩文的過程中折射出的是與新課標精神暗合的新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在不斷地交往,積極地互動著。隨著一聲“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好嗎”,學生迅速進入了學習的狀態。“這小男孩連忙擺擺手,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又馬上進入創作狀態。“他是怕那人的聲音太響,把魚嚇跑了。”“這時肯定是他看到有條魚游過來了。”同學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詩境,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創作。老師的“同學們真聰明啊,他是怕魚逃走才不理他的”讓同學們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嘗到了學習的快樂。“這小男孩可愛嗎?”一問,又讓學生各抒己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心中時時裝著的是學生。老師始終是在跟學生交談。交談中引發學生思考。從“故事引入法”教學古詩文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老師是不應該受考試的束縛的。教學的過程應該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宗旨,重在引導學生去體驗,重在讓學生朗讀,感受古詩文的整體美、節奏美。
正因為有了以上的不同,故事引入法才真正顯示出了它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方面的特殊功用。故事引入法進入到小學古文教學的課堂,它不僅可以培養小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而且對學生精力成長的作用很大,它使孩子求真、向善、尚美,使孩子擁有自由的想象力、靈敏的感觸力、豐盛的情感力,使孩子內心柔軟、細膩而豐碩。因此,為了使小學古文教學更具有成效、更具有活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要有兒童的立場,老師要有審美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