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其中理想是目標和導向。我們要以共同理想為引導來認識自己的根本利益,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關鍵詞:社會主義 共同理想 人民利益
恩格斯曾經指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觀念。”這也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之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今世界,國際形勢仍然復雜多變,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趨勢日益發展。不僅資本、貨幣在進行全球性的流通,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也在進行著交流與碰撞。
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馬克思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出的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先進性的價值體系。很多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等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的部分研究比較多,而對共同理想研究的比較少,有鑒于此,在這里我想對共同理想做一研究整理。
理想,一般是指對未來事物的想象或希望。理想是有層次和類型的。有個人理想也有社會理想。個人理想描繪的是個人生活事業的理想狀態,而社會理想描繪的是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個人存在于社會中,個人理想離不開社會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是一種社會理想,是一種關于中國社會發展狀態的理想。
“共同理想”這一概念一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團結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民族、黨派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概念和口號。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漸漸成為了現階段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主要內容。1980年3月23日的《人民日報》中一篇轉載評論員的文章就首先的提出:“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通過大家的艱苦奮斗,去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鄧小平同志對理想建設也非常重視,他提出的培育“四有”新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理想”。鄧小平同志還指出:“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
“共同理想”的正式提出是在十二屆六中全會上。全會提出了“用共同理想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任務,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中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是現階段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決議還要求正確處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關系。此后,共同理想成了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開始出現在此后的中國歷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成為“九五”、“十五”、“十一五”計劃(規劃)的重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與階段性理想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是按需分配的社會,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在現階段,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并且進一步的把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綜合性地包含著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態。其中包括共同的經濟理想、政治理想、文化理想和社會理想。共同的經濟理想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從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的政治理想,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共同的文化理想,是在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下,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和諧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共同的社會理想就是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僅僅是一個理想目標,它還包括了追求和實現這個理想目標的道路和方式。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方式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胡錦源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他也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遵循客觀規律而確立的科學的目標。共同理想的實現是中華民族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現。共同理想教育的實質就是引導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并為之奮斗。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年月10月21日
[3]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參考[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7年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年月10月21日
[3]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參考[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7年版
[4]朱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M].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社,2008年版
[5]呂振宇.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陳亞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M].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