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丈高樓平地起”,小學數學是一切科學教育的基礎,啟蒙教學又是基礎的基礎。兒童從小打好這個基礎,將來才能進一步接受高一級的科學教育和攀登科學高峰。作為小學啟蒙階段的數學老師,如何搞好小學一年級的數學啟蒙教學?根據筆者從事小學一年級數學啟蒙教學的實踐,深刻地體會到,課堂教學做到“培養習慣、貼近生活、激發興趣、因材施教”,對于搞好數學啟蒙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僅針對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啟蒙階段的教學技巧與方法談幾點看法。
一、用心去喚起學生對學習生活的熱愛,并以此強化學生學習習慣的效果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好的學習習慣比好成績更重要。好的成績可能只是暫時的,而學習習慣一旦養成,那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尤其是一年級,正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應當是多層面的。小學生良好數學習慣的培養,主要是指學習中的聽、說、審、檢、作業書寫、預習、復習方法的習慣。
一年級的學生尚未完成從幼兒到學生的角色轉換,因此有必要在教授書本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使用一些爽朗上口的口令和兒歌往往能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課第一天進行常規的學習習慣教育時可以說:“鈴聲響,進教室;書擺好,坐端正;老師講,專心聽;要發言,先舉手;站起來,大聲講;同學講,仔細聽;有問題,要補充。”等等。但以往兒歌、口令式的教育用語只能起到短期效應,長此以往,學生對這種教育方式就會感到厭倦,我們教師應喚起學生內心深處那種良好行為習慣的渴望。
二、數學教學內容和形式應貼近生活,應用于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從數學教學的需求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從而誘發學生的未知欲望,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作為數學教師應利用學生的生活實踐加深鞏固課堂教學成果。讓小學啟蒙階段數學教學貼近生活的途徑,主要有以下方面:
1、觀察生活環境,發現數學,激發未知欲
數的認識與計算是不能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的,因為數的概念與使用本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我讓學生思考哪些物體的數量可以用“3”表示時,學生剛開始只是憑空去想,對周圍的生活環境卻“視而不見”,所以回答也是簡簡單單。但在我的啟發帶動下,有的同學說“我的鉛筆有3支”,有的說“我們班墻壁上有3幅畫”,還有的說“中秋節學校放了3天假”。事實證明,通過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學生的發言思路活躍了、豐富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同樣要不斷地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這樣孩子們就會對生活中的數學越來越敏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學習數學,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提高。
2、總結規律,形象化教學,簡化數學教學的難度
對數字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教學的重點。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兒歌的形式,將數字形象化,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可以總結為以下兒歌:“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紅旗迎風飄,5像稱鉤稱東西,6像豆芽咧嘴笑,7像鐮刀割青草,8像葫蘆能做瓢,9像勺子能吃飯,10像雞蛋加油條。”
3、創設生活情景,將數學用于實踐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從而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老師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有趣、現實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讓學生去充分討論、合作交流、不斷探索,使學生感悟到數學源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寓教與樂,激發興趣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十分抽象的學科。而小學生則正處在由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過渡的認知階段。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會全神貫注,不感興趣的則心不在焉。如果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培養起他們的強烈求知欲、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對孩子們來說,將受益終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學好數學的必要保證,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創設游戲,營造快樂學習的氣氛
六、七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玩童的世界里,對游戲有著的天然的興趣。孩子在游戲里,動腦筋為故事里面的角色想辦法解決困難,解答問題。小游戲營造出了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2、引入兒歌,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在教學“1-5的認識”時,我自己編了一些兒歌方便學生理解記憶。如“山頭立著一只虎,林中跑來一只鹿,路上走來一只豬,草中藏著一只兔,洞里出來一只鼠,一二三四五,虎鹿豬兔鼠。”
3、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理解消化知識
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條重要的途徑是根據教材的內容,利用圖示、教具、學具等材料組織、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在教師指導下親自動手。使學生在活動體會到實踐操作的意義,學會既動腦、又動手的本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新的學習需要,不斷地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因材施教”與“啟發誘導”相結合
數學講究精講多練,同時注意要有層次。要做到精講多練就必須課前認真備好課,吃誘教材,做好一切教學準備。教學時要做到思路、條理清晰,對知識的內在結構,以及學生不易理解的內容講細、講透,突出關鍵問題。利用知識的遷移,對比學習,促進學生認知。
總之,搞好小學一年級數學啟蒙教學至關重要。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勇于表達,并適時給予表揚,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數學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