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件在歷史演進中是偶然的現象,但是,潛藏其后卻有著深刻的必然發生發展的規律性。歷史教師要善于抓住歷史事件的表象,剖析現象背后的歷史本質,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事件一 重慶談判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蔣介石給毛澤東連發三次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共同商討”“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為爭取和平、民主,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在周恩來等人陪同下,飛到重慶參加談判。蔣介石為什么連續電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國家大計”?毛澤東可以不去重慶談判嗎?他冒險去了,又是為了什么?
本質:抗戰勝利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國共兩黨成為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兩大力量。中國共產黨要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富強新民主主義國家。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為了壟斷抗戰勝利果實,恢復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由于準備不足,欺騙人民,爭取輿論影響,假和平,真備戰,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他的如意算盤是,如果毛澤東不來,就宣傳是共產黨拒絕和平談判,把內戰的責任推到共產黨身上;如果毛澤東來了,一可利用“和平談判”來誘迫共產黨交出軍隊和政權,二可利用談判麻痹共產黨,加緊搶運軍隊搶占地盤,爭取時間部署內戰。接到蔣介石電報后,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反復的研究,認為蔣介石消滅共產黨的方針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他的真正目的在于推卸內戰責任,利用和談爭取備戰時間。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揭露蔣介石的和談騙局和內戰陰謀,用事實教育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爭取中間力量,彰顯共產黨爭和平、反內戰的決心和勇氣,使國民黨在政治上處于被動地位,毛澤東決定去談判。
事件二 鴉片戰爭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一共經過了二十多天,才銷毀完畢。虎門銷煙震驚了整個英國,英國政府十分惱火,決定用武力進攻中國,鴉片戰爭正式爆發。看上去,沒有林則徐禁煙,就沒有鴉片戰爭,真的是這樣嗎?
本質: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了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工業原料,英國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虎門銷煙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顯示了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決心和勇氣。但是,英國政府源源不斷地向中國輸入鴉片,從中國賺取了很多的白銀,嚴重威脅到了清朝的財政,人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摧殘,官吏腐敗,軍隊戰斗力削弱。這種走私鴉片本身就是一種侵略,這種侵略不是能用簡單的商品貿易規則能夠達到目的的,戰爭在所難免。虎門銷煙只不過是引發了這場戰爭而已。
事件三 美國內戰
1861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南方挑起內戰。林肯政府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北方反敗為勝。
本質:林肯是北方工業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反對南方黑人奴隸制度。更深層原因是美國北方資本主義制度與南方種植園制度之間的矛盾,奴隸制存廢問題是矛盾的焦點。表現在三個方面:1、關稅問題上的經濟利益不同。北方工業資產階級主張提高進口商品的關稅,南方奴隸主提出了對英國廉價工業產品的需要,主張降低關稅。2、勞動力問題。北方工業資產階級為了進一步發展工業,需要更多的“自由”勞動力,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進而解放奴隸。南方奴隸主反其道而行之,不僅要維護奴隸制度,還要進一步擴大化。3、在西進運動中是否實行奴隸制的問題。南北雙方斗爭激烈,態度各異,這是南北矛盾中最尖銳的問題。林肯支持廢除奴隸制度,又當選總統,南方挑起內戰就在情理之中了。
戰爭初期,南方占有許多有利條件,北方在戰場上連連失敗。《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頒布成了內戰的轉折點,林肯政府的這些措施,得民心,順民意,提高了人民群眾的作戰熱情,也使得南方黑人奴隸能夠參加到北方軍隊中來,戰局逐漸轉為對北方有利,最終北方取得勝利。
(拓展)美國對臺灣軍售,阻撓中華民族統一大業,是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敏感問題。兩岸關系近似美國內戰:1861-1865年美國內戰,北方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統一,掃清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內部障礙。而對于臺灣問題,美國擔心臺灣軍力不敵大陸,向臺灣出售先進武器,并以各種理由和手段阻礙中國的統一大業,充分暴露其霸權主義和政治上的雙重標準。歷史昭示我們,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統一則國強,分裂則國弱。但是,對于臺灣島內“獨立”的勢力,必須始終保持戒心。并勸告美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反思
歷史事件是歷史發展的節點,對歷史事件全面客觀深入認識理解是每個歷史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事件中杰出人物的作用常常會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歷史現象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特殊過程結果,是浮出水面看得見的事實表象,促成這種事實表象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因素復雜滲透才能找到事件的本質。因此,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不能孤立生硬地給出歷史事件的結果,要引導學生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
新課程認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合作者。教學要依據教材,又要走出教材。結合現實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手中教材進行整合加工,時刻體現歷史事件的邏輯性、因果性、規律性。以事件為抓手,以問題為內容,深刻揭示歷史現象與本質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