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宗法制度建立的需要,是中國先民們經(jīng)歷了由“敬神”往“敬人”轉變的時期而總結的規(guī)范,是一種文化上的自覺。儒家傳統(tǒng)孝道是通過實踐層面的行為,去收獲精神層面的滿足。它體現(xiàn)了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豐富多彩,也使得人類的生命達到較“原始”的狀態(tài)。
關鍵詞:儒家 傳統(tǒng)孝道 修身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國先民們對世界和生命本體執(zhí)著追求的昭示。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青銅器上,就刻有道和德兩個字。[1]而從古自今,中國的文化始終通過道德來進行描繪。
一 、儒家傳統(tǒng)孝道的形成
《孝經(jīng)》記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儒家認為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在孝道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教”字從字面上看,是由孝和文構成,所謂“不孝不教”。
(一)儒家傳統(tǒng)孝道的形成
古人對孝有很多解釋,如《說文解字》記載:“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尚書·堯典》:“克諧以孝。”《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孔子在建立儒家道德體系的過程中,探討了孝與仁、孝與禮等方面的關系,對孝親敬養(yǎng)等作了系統(tǒng)的論述,基本上奠定了儒家傳統(tǒng)孝道的理論基礎。曾子是踐行儒家孝道最堅決的賢者,同時他也將孝定位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曾子大孝》記載,曾子認為“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臨陣不勇,非孝也。”這樣就使得孝道具體化,為孝道的踐行提供了指導的作用。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觀點,進而指出人有“四端”,亦是“仁義禮智”,并且樹立起了舜作為大孝至孝的典范,“舜之道,孝弟而已”(《孟子·告子下》)實現(xiàn)“獨尊儒術”的董仲舒認為:“道者,所由適與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指出仁義禮樂就是道,是人民要遵守的規(guī)范。在他看來,君臣父子夫婦就是上天所規(guī)定的秩序,通過禮樂使人遵守這個秩序,如果能夠加強教化使人心安于此,即使王道小有缺失,也可保江山無虞,“故王道雖微缺而莞弦之聲未衰也。”至此,儒家傳統(tǒng)孝道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起來。
二 、孝道內(nèi)涵有助于和諧家庭的建立
儒家認為,對父母的孝有兩種,一種是精神方面的,一種是物質方面的。在構建和諧家庭時,應注意孝道的兩個特征:“親親”與“敬老”。
(一)親親
在朱熹看來,作為“有血氣知覺者”的人,行為規(guī)范都是要遵守禮儀的。“事親須是孝,不然非事親之道。”他認為:“情之不親,則愛敬綢繆,不能相通無間。”這句話深刻揭示了關于孝道踐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情親”。
一方面,親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孝道要求子女孝敬父母,父母有責任以身作則教育子女。《禮記·祭義》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試想,一個對父母沒有和氣的人,能愛父母嗎? 在孔子看來,天地間的事物中,人是最尊貴的;人的品德,是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踐行孝道,就沒有比使父親受到尊重更重要的了,“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
另一方面,親不僅是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更重要的是成員之間踐行孝道的時發(fā)乎內(nèi)心的“親”,因為人們不是被要求履行孝道,而是孝道是符合我們生存的規(guī)律的,是具有仁義禮信的人理所應當作為的。只有我們發(fā)乎內(nèi)心的擁有踐行孝道的“親”,才能真正做到盡孝,才能將這種“親”轉移到社會事業(yè)中。因此,在家庭中形成的良好的親情觀念對我們處理人際關系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二)敬老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是處理子女與父母、晚輩與長輩關系的一個重要道德規(guī)范。[2]《論語·為政篇》中記載:“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儒家認為奉養(yǎng)父母要做到“敬養(yǎng)”,不僅僅是完成父母交代的事情,提供食物給父母那么簡單。
“親親”與“敬老”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特征,“親”是內(nèi)在的,在發(fā)乎內(nèi)心的所在,一旦形成,就不要輕易改變。而“敬”是外在的,是人們處理問題時候所要遵循的原則我們要先樹立其家庭成員間相親相愛的感情,我們在勸諫的時候要明白,我們勸是為了和,而不是制造更大的矛盾。只要內(nèi)心里有了“親”,再通過“敬”來維護,家庭自然就會和諧快樂。
三、修身是踐行孝道的根本方法
孝道是在中國傳統(tǒng)宗法社會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人如果能夠意識到修身和修心的重要,就能做到誠懇和敬愛,做到“仁”,做到“高而不危”、“滿而不溢”,也就能夠長久得守護富貴了。要做到修身,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修身要有修身的自覺意識。孟子說:“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無意而至者也。”人只有在有意識的指引下才能達到修身的目標,反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二)要身體力行踐行孝道。知行關系已經(jīng)有了很多的論證,在此,明白了孝道的內(nèi)涵以后,不能好高騖遠,要堅持實踐孝行。當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更能體會到“修身齊家”的美好境界。
(三)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做到“慎”。人的修身不是天天閉門在家,是要融入社會,與人們交往的。人與人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我們要時刻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儒家要求“慎獨”,即使是獨處的時候,也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偏離正道。
《易傳》說:“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孝道也要善于變通,適應時代需要,切合民眾心理,民眾才能樂于遵守,起到化民成俗的社會效果。孝道沿襲幾千年,很多內(nèi)容已經(jīng)不符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要求,因此,才會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呼聲。今天,我們應該摒棄孝道中“愚孝”“愚忠”的成分,構建新時代的“忠孝觀”,[3]建立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在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一定能夠重新?lián)P起孝道之帆的。
參考文獻:
[1]王玉德.《孝經(jīng)》與孝文化研究[M].武漢:崇文書局,2009.10.
[2]萬本根等.中華孝道文化[M].成都:巴蜀書社,2001.09.
[3] 張靜.先秦“孝道”的本來面目及其當代價值[J].南昌大學學報,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