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重點談了青海省海宴縣苗圃育苗方面的發展及措施。海晏縣位于青海湖盆地東北部,祁連山系大通山脈的西南側,是湟水河一級支流的發源地,屬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的一部分,處在\"三江源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其生態區位及其重要,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是全省沙化、退化土地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危害較嚴重的地區之一。
關鍵詞:加強 苗圃 育苗 發展 措施
海晏縣位于青海湖盆地東北部,祁連山系大通山脈的西南側,是湟水河一級支流的發源地,屬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的一部分,處在“三江源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其生態區位及其重要,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是全省沙化、退化土地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危害較嚴重的地區之一。
一、自然狀況
1、氣候:海晏縣屬于高原亞干旱氣候區 ,光照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無絕對無霜期。年平均氣溫-0.2℃-0.8℃,年降水量300㎜-450㎜,年蒸發量1700㎜-1800㎜,作物生長期140天。
2、土壤:土壤類型主要有風沙土、栗鈣土、黑栗鈣土和高山草甸土,土質厚度60以上,ph值8。部分土壤費力差,需要進行土壤改良。
二、苗圃地現狀及市場需求分析
1、苗圃地現狀
根據2004年荒漠化普查統計,全縣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48萬畝,退化草地面積140萬畝,并以每年約5米得速度向外持續擴展蔓延。土地嚴重沙化,導致土地資源銳減,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風沙危害給全縣廣大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沉重災難,致使農牧業生產低而不穩、廣種薄收。風沙危害嚴重制約了全縣經濟發展,而且危機周邊地區乃至全省的生態環境。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目前刻不容緩的艱巨任務。
青海湖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部,近幾十年來,由于自然環境條件變化和人為活動的綜合影響,青海湖湖區已出現了水位明顯下降,湖面沙漠化趨勢加劇,草場植被破壞嚴重。實施青海湖生態治理對于維護環湖地區生態的平衡,促使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與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林業“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等工程的相繼實施,減緩了土地進一步沙化、退化的進程。但由于本縣苗圃建設滯后,造林基本從鄰近的縣份引進樹種,因為不適應本地氣候條件,導致病蟲害的暴發傳播,使各項工程質量、效益受到嚴重影響。
2、市場需求分析
近幾年,我縣大力發展苗木生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造林綠化苗木緊張的局面,但是相對與目前生態建設對造林質量的要求,優質適生種苗生產仍處于數量少、規模小、經營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問題。自2008年國家又立項相繼啟動實施青海湖流域及周邊生態治理項目,對我縣及青海湖周邊高海拔地區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海晏縣年出圃各類苗木20萬株,種苗生產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苗木供需十分緊張。加強苗圃育苗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
三、發展目標及必要性分析
1、發展目標
以服務于環青海湖沙漠化治理、湟水河源頭綜合治理及周邊生態建設為目標,選擇優質鄉土樹種,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優良烏柳、沙地柏等樹種。采用科學的育苗技術和管理手段,實現育苗基地建設管理科學化、種苗多樣化、結構合理化。為環湖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治理提供優質壯苗,實現優質苗木供應基地化,從而加快我縣生態環境建設步伐。
2、發展的必要性
2.1生態建設的需要
海晏縣位于青海湖北岸,自然生態十分脆弱,維護和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已成為本縣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苗圃育苗可有效促進當地防沙治沙和林業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有機結合和可持續發展。
2.2實施科技興林戰略的需要
林木種苗是林業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林業要發展,種苗是關鍵,林木良種生產在科技興林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林業建設中技術密集、科技含量高的行業之一。發展育苗是依靠科技進步發展林業的重要措施,是推動苗木生產向區域化、基地化、規模化、科研生產一體化方向發展的必然趨勢。
2.3樹種結構優化配置的需要
本縣氣候干旱,光照時間長,溫差大,苗圃育苗發展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化,帶動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烏柳、沙地柏是當地優勢鄉土灌木樹種,耐干旱、鹽堿、高寒,在荒漠化防治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培育適生灌木樹種,對改善、優化樹種結構、促進防沙治沙、環青海湖生態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
每年可生產各類苗木400萬株,按市場銷售價估算,每年銷售收入預計可達到80萬元。
2、生態效益
可向本縣及周邊地區提供各類苗木400萬株,可滿足133公頃工程用苗,保障生態環境建設進程,提高工程質量,加快青海湖自然保護區建設步伐,逐步改善環湖周邊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3、社會效益
不僅為本縣林業工程提供優質苗木,而且通過繁育、推廣等技術措施,可帶動本地區苗木生產的發展,提高苗木自給率和良種產業化。同時加快農業生產化進程,吸收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生產和流通領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可提高本地區農民的收入,對于加快群眾脫貧致富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五、采取的措施
1、土壤改良
苗圃地土壤的改良是壯苗高產的重要保障。應進行全面殺菌、滅蟲等土壤消毒處理。合理的土壤改良,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疏松和加深了耕作層,從而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質。。二是翻動了上下層土壤,促使下層土壤更好的熟化,使上層土壤恢復團粒結構。三是平整了土壤表層,不僅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也為灌水、播種、幼苗出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氣候干燥、降水較少、風多、土壤水分不足的地方,為了儲水保墑,秋天起苗后,要立即平整土地,深耕細耙,灌足凍水,豎年春天提早做床播種。冬季有積雪地區,秋耕地不要耙,第二年春天再耙地。在干旱地區秋耕地后灌凍水,豎年春天頂漿耙地。
2、樹種的選擇
根據當地氣候、土壤及環境的條件,可選育其中的優質苗木作為種源進行繁育,引進和改良培育適宜本土自然條件的抗逆性樹種,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良樹種烏柳、沙地柏、沙棘、青海云杉、青楊等鄉土樹種進行繁育。鄉土樹種的適應性強,有較強的抗逆性,造林比較容易成功,市場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應該比新樹種要快,其習性、特征比較了解,栽培技術方面也比較成熟;鄉土樹種資源豐富,栽植成本低、效率高。
3、苗木質量要求
苗木質量是影響造林成活率的關鍵之一,沒有良好的苗木質量,造林成活率就沒有保障。要想保證苗木質量,就必須加強苗木管理。嚴格執行種苗質量檢驗程序和國家用苗標準,杜絕不合格和未經檢疫的種苗引進或輸出苗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