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涉及的面是非常廣泛的,在“如何提高有效性”的問題上,我做了一些實踐和探究。
一、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長期以來,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教師常常習慣將文、道兩方面并列。新《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篇課文的教學點或許有很多,教學中態度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既互相區別又彼此聯系,若將這三者有機地綜合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如復述、概括、背誦等,就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經典的寫景抒情散文,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背誦全文,是教學的起點,也是狀物類文章寫作可借鑒的范本。教學時從三個維度可以列出三四個或更多的教學目標,而我重點選擇了“給課文描繪的五幅畫面命名并分別概括其特征”這一目標。從達標過程來看,雖然學生很快就能給五幅畫面命名,但概括其特征在課文中是找不到現成答案的,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文字材料進行概括和推敲,這就使學生的求知意識和閱讀興趣趨向了一致。既要對畫面概括得名副其實,又要將特點表述得準確巧妙,這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深入思考。這時教師再點撥兩個小目標:①畫出文中描寫性的詞語;②根據各段中的修辭句概括出畫面的特征。學生就很容易完成中心目標。
二、優化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采取的是“選文”的編寫方式,無非是例子而已。優化教學內容必須對教材進行切合實際的加工改造:一是要緊扣教材的“語文味”,二是要傾聽學生、掌握學情。在加工改造教材的過程中,要擺脫習慣性思維,探索教師、教材、學生多種矛盾運動、發展、聯系的可能性,擺脫思維單一性和程式化,避免陷入某種固定不變的思維框架,處理教材具有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三、注重能力訓練的教學方法
1.朗讀、概述法
閱讀教學離不開朗讀。語言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朗讀是思想和情感的發聲。
一篇詞匯豐富、語言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不作聲地看,很難體會到其思想和情感的力度與層次,自然也就難以真正掌握表現這些思想和情感的語言。如果能反復朗讀,瑯瑯上口,那么書本上的思想和情感才能靈動起來,語言也才真正能鮮活起來。閱讀教學的讀,有著豐富的形式,除了誦讀,還有默讀、范讀、跟讀、齊讀、跳讀、分角色讀、自由讀、配樂讀等。根據具體的目的進行適當方式的讀,并在讀后配以概述,學生能快而準確地理清文章的層次和內容。如《鶴群翔空》一文,教師有意識地引讀,讓學生跟讀5~6段、11~12段、16~18段、24~26段,然后概述,“鶴群翔空之壯麗”——“鶴鷹搏擊之壯烈”——“救助傷鶴之壯美”就水到渠成了。
2.讀寫結合法
即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在閱讀教學中或仿寫、或擴寫、或續寫等,實現讀寫遷移,理解語言,內化語言。如《鶴群翔空》這篇文章,有眾多的疊詞和近義詞組、整齊的四字詞語、描寫抒情的美句和寫鶴的妙喻,學生完成自讀積累后,再做續寫練筆:“傷鶴救走之后的命運如何?如果因傷致命,鶴群將舉行怎樣的‘葬禮’?那場面將是何等悲壯?傷鶴的康復當然離不開伙伴們的精心呵護,其間又充滿了多少溫馨?”這樣,讀寫遷移,充實了課堂閱讀的效果。
3.問題引導法
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引導,是閱讀者與文章的交互過程;以問題為契機,精心設計各類問題,是引導學生解讀文章的最佳方式。新課起始,在整體感知課文階段精心設計能提挈全文的一組問題,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把握要點。例如,教學《背影》,直入新課,出示有聯系的三個問題:①課文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四次出現了“背影”一詞,這四個“背影”各在什么情境下出現的?②文中的四個“背影”同題目中的“背影”有什么聯系?③用“背影”貫穿全文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三個問題環環相扣,逐層深入,涉及課文的線索、內容和主題,蘊含了文章“特征——人物——父子情深”的結構思路,對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起著引導、定向作用。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及主旨。
4.語篇教學法
課文選文都是完整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因此閱讀教學過程應該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即按“整體——局部——整體”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整體閱讀和訓練。具體教學時,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借助上下文等來揣測某些詞義,理解某些句子深含的意義,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層次結構、行文線索以及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態度和寫作意圖。要求學生要先粗讀課文,理解“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形式,詞句的學習、文意的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情感都在一個完整清晰的全篇認知過程中進行,通過關鍵詞、議論句、抒情句等有針對性地分析理解點,并以點帶面,深化閱讀。
思考探索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是要改變閱讀教學耗時多、效率低的狀態,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斷有新的思路和更優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