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一類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目前臨床上蒙醫臨床的治療方法不同其療效也有較大差別。蒙醫治療以控制出血,減少血小板的破壞,提高血小板的計數為原則。蒙醫治療以清熱涼血,清溫解毒等辨證為原則,從而達到止血提高血小板計數的目的。在此論文中介紹蒙醫臨床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現狀。
關鍵詞: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蒙醫治療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因血小板抗體破壞血小板導致外周血液血小板減少的所以也稱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類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其特點是皮膚、粘膜出血、血小板減少以其壽命縮短,骨髓內巨核細胞數正常或增多,但伴有發育、成熟障礙,患者血清或血小板表面常存在血小板抗體。
一、目前蒙醫治療有:
1、觀察:目前對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首先是維持一個安全的血小板數,并非要求到正常范圍,就此Coltelazzo等(1991)和stasi(1995)分別對血小板數30×10 9/L和50×10 9/L的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患者隨訪觀察數年后發現,在未進任何治療情況下均未發生嚴重的出血,而嚴重的出血僅發生于10×10 9/L的患者,因此一般認為對血小板(30-50)×10 9/L且無出血癥狀的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患者給予觀察而不必治療。
2、藥物治療
2.1 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近期有效率達70%至90%,但停藥后易復發,其作用可能為減少血小板抗體生成,抑制抗體與血小板的結合,減少血小板破壞過多。降低毛細血管脆性改善出血癥狀,刺激骨髓造血。常用潑尼松1-2mg/(kg.d)等。
2.2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法:0.4g/(kg.d)連用5日,緊急搶救時用1.0g/(kg.d) 。免疫球蛋白(IVIg)通常1日至3日見效。
2.3 抑制抗體形成:適用于難治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常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合用。有關藥物有:長春新堿用量每周1次1mg至2mg,療程3周至6周。靜脈注射環磷酰胺等。
2.4 其它藥物治療:包括細菌因子,a-干擾素,達那唑等等。
3、手術治療:脾切除是治療本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用機制是減少血小板抗體的生成,消除血小板破壞的場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患者切脾后完全緩解率可達70%至80%,血小板回升的高峰期在手術后1周到2周,術后復發者可能與副脾或代償性肝臟阻留有關。
蒙醫是蒙古族在長期與疾病做斗爭的過程中孕育產生的傳統醫學。他在理論方面吸取部分古印度醫、古中醫的理論結合本民族固有療術醫陰陽學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的傳統醫學。蒙醫是以三根學說、五元、五行學說、陰陽熱寒學說的理論基礎。認為人體是三根七素三 等為一體在三根的驅動下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蒙醫認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屬于血癥范圍,其主要原因是“三根失調”引起血熱而出血。蒙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統一體,人體內部臟腑之間通過黑脈白脈的運行傳到等作用互相聯系構成整體,所以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時不僅僅治療脾臟或骨髓等,而是根據每個患者的個體差異病情急滿而辨證用藥。常用藥有止血紅花-8味散3g/日,草果-19味丸3g/日,阿拉坦-5味丸3g/日,巴特爾-7味丸3g/日,草果-4味湯3g/日,三紅湯3g/日等藥物根據病情分早中晚辨證用藥。對急性型患者,伴有嚴重出血情況時用蒙藥的同時用蒙醫的常規藥物治療,等病情好轉后繼續蒙藥治療。
討論:綜上所說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雖然很少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資量。由于激素副作用以易產生激素依賴,丙種球蛋白價格昂貴,環孢素。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第1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437
[2]葉任高,陳再英,等.內科學.第五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9
[3]蘇榮扎布 蒙醫基礎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