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高校中,教學管理體系普遍推行學分制,實現不同院系,專業教學資源的共享;其次大學沒有固定的教學地點,通常情況下,一個班的同學很少有機會聚在一起進行學習交流。在培養形成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主要就表現在學生工作的管理上。作為學生工作管理的執行者----輔導員,管理的學生人數一般都多于兩個班,甚至更多,這就要求輔導員不能把每一個班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來進行管理,這樣既增加自己的工作負擔,又不能讓不同班集體之間形成團結互助同時又相互監督的局面。因此在把所帶的學生看做一個集體,統一進行管理和引導,是學生能在班集體之間的競爭養成自己的競爭意識,在本班內部的合作形成團隊協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
一、理論依據
以本人帶的四個班(湖南機電職院模具0901-0903,斌福0901班)作為實際案例,對四個班采取良性競爭的管理。
兩年的學生管理過程中,以寢室走廊為工具,通過評比欄,將每天的到堂率、每周的寢室衛生和安全防范工作、每個月的班團活動策劃和文明紀律等方面展示出來,讓每個同學都能清晰的看到本班的情況,包括平時在某個方面表現好的同學也宣傳出來,激勵每一個同學。同時,組織相關的比賽,如籃球賽,知識競答,技能賽等等。通過四個班級在這些方面的良性競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班級之間相處融洽,取長補短,各班向著團結協作的方向發展。
通過研究班級之間良性競爭的管理方法,第一,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體會團隊協作和競爭意識,為高校輔導員的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在就業競爭中是最受企業看重的一種素質。班級之間的良性競爭讓他們在班干部的帶領下,齊心協力為班集體做貢獻,懂得利用班級同學的團結力量。可以分為以下幾步:1. 設立目標、共同努力,引導前進的方向;2. 有效組織、合理分工,參與有趣的活動;3. 伙伴交往、互幫互助,感受集體的氛圍。競爭意識是現代人應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對于即將走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有必要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去適應社會中各種各樣的競爭,有了這種素質,才能正確認識和參與競爭。
第二,可以培養學生的班集體榮譽感,這是對于任何人都應該具備的,因為任何人都離不開集體,沒有集體榮譽感,就會缺乏責任心和積極主動性。這也是班級建設中事關工作成敗的重要環節,有了集體榮譽感,學生就會熱愛集體并發揮主動性和創造精神,表現出主人翁的責任感;就會不斷進取,產生積極向上的強烈愿望,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一種合力,從而使班集體更具有凝聚力和競爭力。
二、管理方法
1、高校班級間良性競爭的內容
實施辦法:通過分析各個班級同學尤其是90后學生的的整體特點,結合學校的相關規定以及同學們存在的問題,確定班級間競爭的范圍和內容,在學習氛圍、學習成績、寢室衛生與安全、教室衛生、班團活動的籌劃、文明紀律等方面采取相關的手段和方法良性競爭。
2、高校班級間良性競爭的方法和手段
實施辦法:結合院系的硬件設備場地等條件,由各班干部自主提出創新的可行性的競爭模式,研究人員通過審核總結,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確定競爭的時間和方法模式。
3、良性競爭存在的問題
實施辦法:通過對各項競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結果的分析,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辦法,引導學生以良性競爭的心態發揮班級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誤入惡性競爭引起相應矛盾,進一步加強同學們良性競爭意識的理解。
三、總結
良性競爭,讓班級更富朝氣,讓學生們更加自信!同時,班級間的良性競爭對于班級內部來說,最重要是體現了同學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協作能力。而集體榮譽感和協作能力對當代大學生走入社會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價值。大學階段是青少年由獨立個體向社會化角色轉化的關鍵時期,有著強烈的被集體認同的需求。在中國當前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職生往往個人自信心不足以及缺乏對班集體的歸屬感。這種情況導致高職生集體意識薄弱,團隊協作能力差,不愿參加集體活動但又常常陷入深深的孤獨感。
作為學校管理者和班主任的責任落實到教學工作中去。以提高班級凝聚力為目標采取多種策略,充分發揮班集體的整體功能,提高學生對班集體的信任感和歸屬感,并使學生在集體中受到良好教育和熏陶,不斷增強自信,培養團結協作的職業素質,為未來就業創業作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章潔倩,張海濤.加強高校班級管理,提高高校班級有效性[J].科技廣場.2006年09期.
[2]姜恒,楊紹安. 淺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年09期.252-253
[3]馮智恩.大學班集體建設的理論分析和制度創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9):142-143.
[4]朱曉梅.淺談高校班級管理工作[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年 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