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世界教育發展的這一迅猛趨勢,我國德育學科教學體系正進行重大改革,在構筑新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德育學科教學體系道路上進行著艱難而有意義的探索。本文重在討論德育學科教學論對政治老師專業發展的指導與影響,文章從我國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分析入手,從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方式切入,分析了政治教師在中學德育學科教學論指導下的專業發展途徑。
關鍵詞:德育 學科教學 政治教師
隨著時代浪潮洶涌澎湃的前進,德育課程無論在設置、編制和教學方面都暴露出它們落后于時代的不足之處,出現許多需要探索和改革的問題,如在課程改革浪潮中,怎樣正確和全面地評價德育課程的編制和教學,怎樣深刻反思課程存在的弊端,并針對這些弊端設計改革的方案,怎樣正確認識德育課程的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怎樣設計適合21世紀人才特點的現代化德育教學方法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國德育學科教學體系進行的重大改革之處,也是作為新時代的政治教師應該努力學習和改進之處。
由此,德育學科教學論對政治教師成長具有如下理論指導:
一、德育學科教學論要求政治教師要結合實際進行思想政治課教育
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情況還比較嚴重,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實踐的現象。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全面落實教學教育目標,就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根本原則,密切結合當代社會經濟、政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豐富、準確的事實材料,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并緊密結合學生思想實際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要緊密聯系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改革實際。教育的內容和素材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所決定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現實為思想政治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生動的教育內容和素材。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國際競爭的空前激烈,人類的生存面臨的諸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脹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都是思想政治課可以聯系的素材。
第二,堅持從學生特點和實際水平出發,使教育教學具有針對性。不同年齡和不同學段的學生,其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不同,對學習、生活、前途等問題的認識能力也不相同,人生觀、世界觀也具有不同的特點。聯系實際不能無視教學對象,不能指望隨意聯系幾個事例就可以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要遵循青少年身心特點和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目前的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的德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倒掛、脫節、不必要的重復和不適應學生身心特點的現象。要依據系統科學的理論,把德育內容的要素結構和層次結構劃分出來,以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五大要素”為緯,以各項要素的不同層次為經,按照整體性、有序性、動態性的原則,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知識水平,由淺人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分層遞進,螺旋上升。
第三,要重視道德踐行能力的培養。德育的實踐性特征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徹底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封閉式”的做法,變“封閉式”為“開放式”,使學生確實能成為現實社會中獨立生存的現實的人。思想政治課教學切不可只停留在理論教育階段,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把教學當成純理論教育。德育的最終目的是把一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并變成個人自覺的道德行為。在課程設置上實現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并舉,既重視理論傳授,更重視實踐引導。在教育方法上,既著眼于增強認識,用科學的立場、觀點、思維方式武裝學生頭腦,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的培養。
二、德育學科教學論指導政治教師如何搞好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
首先,充分發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內容,確定好德育目標,變傳統教學為創新性教學。目標明確,能減少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增強計劃性和針對性,從而能夠提高課堂思想教育的質量。同時,還要使課堂教學中體現出素質教育所應具有的創新性特征,進行創新性教學。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銳意開拓,不受傳統思維和教學模式的束縛,用新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目的。好奇心是創新的動力,求異是創新的核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充分開拓學生的思維,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突現出來。
其次,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統一的原則,寓思想性、教育性于知識傳授之中。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進行知識教學,最終是為思想教育服務,目的是為了育人。可見,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還是在于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服務于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只有把課堂教學變單純傳授知識的過程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覺悟相統一的過程,課堂教學在本質上的科學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功能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再次,要重視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已經使學生的心理、思維、價值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他們思維活躍,探求力強,在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中不滿足于只接受一些現成的結論,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思考、互相討論尋求問題的答案。面對這些變化教師要正視的是,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變過去那種教師“權威型”的面孔,讓學生感受到在人格地位上與教師的平等。只有建立起“平等型”的師生關系,才能不斷確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也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主動精神和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充分展現。同時,課堂教學還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關注個體差異,發展和完善個性,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最后,要把教學過程變成有意識的思維鍛煉過程,即改革學習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