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世紀之后,在政府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職能正發生一些改變,強化核心職能,將邊緣職能交由非政府組織承擔,建設“有限政府”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非政府組織組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逐漸凸顯,并致力于“全球治理”的發展。
關鍵詞:政府職能轉變 非政府組織
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更好的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這對我國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一直對政府的職能進行調整,對現有的政府職能不斷進行改進。同時,隨著世界范圍內政府改革浪潮的興起,有的學者提出了旨在對政府進行行政體制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有限政府”的觀點,并逐漸獲得認同和被政府接受。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將企業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運用到政府的公共服務部門,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務部門的行政效率,降低成本,樹立較好政府形象的一種管理理論。
一、非政府組織的內涵
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也使得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實施的可行性。從世界各國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將政府的部分職能和責任交由非政府組織承擔,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當代意義上的非政府組織出現在西方國家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最初的目的是因為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做那些政府不想做,做不了,而市場又不想做的事。隨著“全球治理”理念不斷被人們接受,作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部門”的非政府組織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但是有的非政府組織也扮演著一定的政治角色,影響力不容小覷,阿拉伯世界騷亂,“顏色革命”,的背后都有西方非政府組織的背影,例如“無國界組織”。因此,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對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加以引導和規范,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穩定有促進作用。
非政府組織,簡稱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指民間自愿組織的獨立于企業和政府之外的非營利性的、具有社會公益性的,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章程開展活動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它是在特定的法律系統下,由不被視為政府部門的協會、社團、基金會、慈善信托、非盈利公司或其他法人組成,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組織。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薩拉蒙教授提出的非政府組織五特征法,一般認為非政府組織具備以下五個特征:組織性、非政府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在我國,1998年,國務院將設在民政部的原社會團體管理局改為民間組織管理局,“民間組織一詞從此作為NGO的官方用語開始被正式使用”。只要是依法注冊的正式組織,從事非營利性活動,滿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獨立性和自治性,即可稱為中國的非政府組織”。
二、非政府組織的類型和作用
(一)非政府組織的類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非政府組織比較研究中心,依據非政府組織工作和服務內容設計了一個被稱作非政府組織國際分類體系(ICNPO)分類方法,把非政府組織分為12大類、24小類。即文化與休閑、教育與研究、衛生、社會服務、環境、發展與住房、法律、慈善中介與志愿行為鼓動、國際性活動、宗教活動與組織、商會及其他。非政府組織活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教育科學研究,醫療社會保障,社區服務,以及文化娛樂。其中教育和科學研究又占了其中絕大部分的支出,其次是醫療保健。
(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體現。首先,非政府組織承擔了部分政府的邊緣職能,減輕了政府的壓力。部分非政府組織在維護某些行業,弱勢團體的利益,或者社會大眾的共同利益的作用明顯。其次,非政府組織作為“第三部門”,緩解了就業壓力。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非政府組織的類型多種多樣,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大部分非政府組織資金來源多樣化,提供了很多的就業崗位。非政府組織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所占GDP比重都是很高的,比如在美國,非政府組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9%和非農就業人口的7.8%;日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和非農就業人口的3.5%;德國的非政府組織在總體上并不很大,它們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9%和非農就業人口的4.9%。再次,非政府組織在本國之外的援助活動有利于提高了本國政府形象。在世界各地活躍著很多非政府組織,他們開展進行人道救援,進行扶貧和消除疾病的活動。最后,非政府組織作為獨立于政府體制之外的社會團體,可以對政府和企業的行為進行監督。
三、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的展望
我國正在對政府行政管理體制進行不斷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但是所有的事情都由政府來包辦,這既不現實,更可能造成政府機構臃腫,效率低,使得核心職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因此,政府可以嘗試將部分邊緣職能交由非政府組織承擔,同時,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來對其進行引導和規范。1.明確非政府組織的法律地位。現在,我國大部分非政府組織大多還依附于政府,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或者有政府部門演變而來的事業單位,還存在著地位不明確的問題。這樣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影響其由于作為一種獨立于政府行政體系外的社會團體而帶來的優勢的發揮。2.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引導和監督。既然非政府組織是獨立于政府之外的,政府在管理的過程中就不像事業單位那樣進行監管,應該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的活動進行管理,這樣既有利于其作用的發揮,也符合依法治國的精神。3.發揮非政府組織的橋梁作用。非政府組織作為社會成員自發參與的一種團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與社會大眾交流的過程中具備天然的優勢。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與非政府組織的溝通不斷進行完善,使得政策的實施具有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4.鼓勵非政府組織走出國門,增進交流。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非政府組織起步晚,各方面不完善,活動的領域和范圍也小很多,且活動大多集中于國內。非政府組織在對外援助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對于國家和文化的宣揚,增進世界人民對于中國的了解和認識。
參考文獻:
[1]王世卿.新公共管理視野下的公安改革思考[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2]陳贊.政府職能轉變與非政府組織發展關系研究[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2月第10卷第1期.
[3]王桂敏.論我國非政府組織的作用[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