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發動機。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講到底”的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問到底”。結果,教師的不斷發問,使學生忙于作答,沒有思維與想象的空間,沒有自我的內化,只是一味地跟著老師被動地往前“跑”,課堂提問失去應有的魅力。提問是實現課堂交往的重要手段。同樣是課堂提問,為什么有的提問形同虛設,甚至“適得其反”?我認為要想充分發揮課堂提問應有的價值,須把握好“度”。
關鍵詞:小學 語文 有效提問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提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手段,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堂提問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輕松地將學生引導到課堂教學中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整個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關于“怎么提問,提什么問”這個問題并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盡管學生一致回答,表面上看來感覺課堂氣氛較好,然而其缺乏實質意義;有的教師所提問題由于脫離了實際,不符合學生實際水平,學生回答不出,從而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可見,課堂提問有效與否關系到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本文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展開了探討,提出了幾點可行性建議。
一、研究規律,注重提問的技巧性
教師的備課不僅是備文本,更要備學生,了解學情也是提高課堂提問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學會提問,注重操作的技巧性,力求做到三點:(1)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時間;(2)提問面要廣,不能局限于幾個學生;(3)教師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做出調整。例如,薛法根老師在教學《心田上的百合花》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株怎樣的百合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用恰當的詞語概括出來。學生交流后,薛老師提出了另一個核心問題:是什么力量使這株百合花開出了第一朵花呢?薛老師深入把握文本實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只有兩個:這是一株怎樣的百合花?是什么力量使這株百合花開出了第一朵花呢?這兩個問題的學習感悟多以學生交流、教師點評為主,薛老師沒有將核心問題分解成很多瑣碎的問題,而是在學生無法獨立解決問題時才進行適當的點撥性提問,通過這種暗示性的提問旁敲側擊,引導學生自己思考。整堂課的提問干凈利落,富有實效。這樣的課堂除卻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縟節,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詞,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樣明凈,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整堂課圍繞兩個中心問題展開,問題解決了,課也上完了。這樣的提問提綱挈領,牽一發而動全身,很有探究的價值,對學生而言是跳一跳可摘得的蘋果,對教學而言是統領全課的一條線索。
二、要有互動性的過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是學生學習知識、積累經驗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應當通過創設寬松的學習情境,使所提的問題能產生互動的效應。例如:在教學《落花生》時,教師讓學生先熟悉課文,而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師或者其他同學進行幫助回答。為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還通過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進行對話表演。趁學生興致盎然的時候,教師再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父親的話說的對嗎?從父親的話中得到了什么體會?”頓時,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一學生說:“我覺得父親的話很有道理。他在贊美花生的同時,其實也是在說做人的道理,他告訴我們人不能只講體面,而要做像花生一樣對別人有用的人。”另一同學則說:“我覺得父親的話不全對。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做像蘋果、楊桃、火龍果那樣的人呢?這些水果不但外表好看,味道好,而且還有很豐富的營養。所以我覺得我們做人可以像蘋果、楊桃和火龍果那樣既有體面,又具有花生品質的人。”……這樣由原來的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模式轉變成由學生問,教師答或學生互相討論回答的教學現象,從而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性。
三、創設相應的提問情境
創設情境是優化提問的催化劑。教師為了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學生思維,使課堂教學內容得以豐富,創設提問的情境是一個有效途徑。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提問環節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有意識地進行提問情境的設置,教師根據學生興趣來設置提問情境,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索愿望。例如,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快問、慢問等多種提問方式,來創設提問情境。通過快問,可以促使學生爭先恐后地進行搶答,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更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這類提問帶有明顯的刺激性和娛樂性,課堂上通常可以起到先緊張活躍,繼而又輕松愉快的氛圍。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在課前播放與課文相關的片段,逐漸引導學生進入教學內容,然后再提問學生,問其看到了什么?在這樣的氛圍中,再進行引導和品讀,這樣不僅豐富了教學情境,還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靈活掌握提問情境的創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學習的變化為依據,即時作出正確的判斷,巧妙地利用課堂情境提出問題。
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學生主體,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生活體驗。一方面教師要主動融入學生之中,走進孩子的認知世界、情感世界和心靈世界,保持一顆平常心,寬容孩子的過錯,尊重孩子稚嫩的想法。在不違背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多元化的見解和感悟,使開放性問題成為開啟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1]郭洪濤.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實施策略[J].科教文匯,2010(5).
[2]劉海濤,王林發.小學語文:名師教學目錄落實藝術[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