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作為學習主導者的老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營造出輕松、活躍、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參與探究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閱讀 學生 主體地位 興趣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開始,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初步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條件,學生只有對閱讀產生了興趣,才能學好語文。怎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呢?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引導,制造懸念和問題.低年級的語文教材貼近兒童生活,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因此,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聯系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激發學生的表現欲,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方式,使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為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
二、喚起情感體驗
體驗性學習是人最基本的學習形式,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它是一種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符合學生心理認知、成長規律的學習方式。小學語文體驗性學習,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廣泛接觸語言材料,自主嘗試,親歷實踐,感悟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的體驗活動,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設各種教學活動來引導他們用眼、耳、手、腦等感官去體驗,從中獲得種種發現,繼而進行各種思維活動,最后形成自己獨特體驗的一個自由發展空間。那么,如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實施體驗性學習呢?首先要聯系生活,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語文不應該局限在課本上,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領悟語言文字的深刻含義,引導他們從生活中體驗。比如:《奶奶的白發》一文,引導學生理解“這白發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時,可以問:小朋友,平時你的奶奶是怎樣照顧你的?通過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融相通,學生從生活體驗中感受到長輩對晚輩殷殷之情。這樣,能幫助低年級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言外之意”、“未盡之意”。因此,作為教師在平時應鼓勵學生豐富自己的生活實踐,擴大自己的生活視野,在閱讀中要緊密聯系生活,引進生活活水,喚起學生體驗。其次在情景中喚起學生情感體驗,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精美的掛圖、巧妙的問題、多媒體動畫等都是創設情境的有利資源。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文,選擇不同的方法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如教學《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時,先出示課文情境圖,再運用多媒體播放夏天的音樂:雷聲、雨聲、蛙鳴、知了叫……讓學生閉上眼睛,豎起小耳朵仔細聽,然后教師聲情并茂地描述:夏天是位熱情的小姐姐,她穿著絢麗多彩的衣裳,來到人間,她飛過高山,山峰變得更蒼翠;她飛過小河,河水流得更歡;她飛過樹梢,知了唱起歡樂的歌。讓我們變成夏天的草木蟲魚,一起去感受夏天的情懷吧!這樣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切體驗,達到景與情的統一,情與景的交融。這樣既喚起了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放飛了學生的豐富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由此可見,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進行體驗,是語文學習的一條通途。只有經過體驗,我們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的言語材料變為自己熟悉的、樂于表達的,甚至是融于自身使命的一種存在。
三、培養閱讀能力
讀是語文學科的主要特色,朗讀和默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讀”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三分詩,七分讀”在低年級,以讀代講更顯得突出,因為許多語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對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課文,讀得正確、流利,讀出適當語氣,恰當的語調,就不僅讀懂了,而且也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堅持在讀中去組織、引導、啟發,才能較好完成低年級的教學任務。如《烏鴉喝水》一課的第一段,主要講烏鴉想喝瓶子里的水,卻喝不著。教師首先讓學生把這段讀一遍,初步了解大意,接著教師引導再讓學生讀課文,“烏鴉開始為什么喝不到水呢?”學生通過讀,弄清喝不到水的原因:一是水少;二是瓶口小。學生再讀課文,結合上下文理解烏鴉為了找水,去了好多地方也找不到的情況,看到一個有水的瓶子時心情會怎樣?看到水而喝不到水時的心情又會怎樣?(結合看圖,觀察烏鴉著急的樣子。)為喝到水而認真想辦法時情形又會怎樣?(讓學生表演)教師指導學生在讀時抓住關鍵字詞展開想像,把課文語言還原為作者所要表現的生動形象,進入課文情景,體會烏鴉的心情,最后讓學生讀課文,學生把烏鴉看到水時的高興,喝不到水時的著急讀得恰到好處。由于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有感情讀的要求。教師根據“滲透”的目的,精心組織有層次的讀,這樣學生既能讓學生明確讀書的旨意,又誘發了學生讀書興趣,不但學會了朗讀,而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從而把語言文字和體會思想感情融為一體。此外,《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作為起始階段的閱讀教學,培養語感尤為重要。
總之,只要我們遵循母語語言規律,閱讀教學規律以及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情感的體驗,在教學中組織引導有效地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陶冶著學生的情感,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不斷提升著學生的語文素養。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一定會走向“柳暗花明”的境界,迎來“百般紅紫斗芳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