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生盡管實際年齡變化不大,但心理年齡有較大跳躍。他們從無憂無慮的少年學習階段,到必須為就業準備的職業教育階段的跨越,必然對世界觀有一定的影響。盡管在生理上,他們并沒有明顯的質變。但在心理上,特別是在換了一個學校、到新的群體中之后,他們中大多數會覺得或者說自以為比過去“成熟”多了,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單純地不加考慮的表現自己,應該考慮如何表現自己以及表現后的結果和影響等等。這時候的他們會認為:老師一提問就舉手發言太幼稚,屬于小學生的行為,于是正常的舉手發言不幸被貼上了“小兒科”的標簽。面對老師的當場提問,他們用矜持、猶豫、觀望代替了熱烈、沖動、果斷。他們寧愿暗自思考,或者交頭接耳,卻不愿作無把握的發言,也不愿回答雖有把握但比較簡單的問題,因為那不能顯示自己的智力過人。
一、間接提問
這種方法和課堂直接短兵相接的啟發式提問有明顯不同,學生可以在課堂以外準備提問,教師可以在布置預習,課堂分析、討論,課外練習及測驗時使用。
一般來說,職教生雖不愿舉手發言,但其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卻比初中生有所加強,他們雖不愿意在課堂上以臨時加入的方式作無把握的發言,卻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事先探索、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在經過充分準備后作把握較大的發言,以此證明自己掌握了知識,抬升自己在同學中的形象。因此分析題類的思考題是他們所歡迎的。
間接提問中的啟發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1、預習與制造爭論
職教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布置預習題目不宜停留在生詞、段落劃分的階段,最好能設計出打破常規的思考題來進行導讀。
比如:如預習《鴻門宴》時,筆者提出:根據文中項羽、劉邦的各自表現,能不能用“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慣例來衡量他們?你更喜歡或欽佩誰?這樣的問題在課后總結時也可以使用。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問題一經提出,能為那些肯動腦筋、喜歡爭論的學生提供了表現的機會。既然這是個無法說清楚的問題,因此雙方必然爭得面紅耳赤。一些同學甚至找來了《鴻門宴》以外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觀點,熱烈的爭論使許多本不喜歡歷史的女同學也聽得津津有味。雖沒有統一的結論,卻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這種制造爭論的方法,還可以在作文教學和口語訓練中使用。
2、課后練習及深層思考
經過教師的分析,然后再做課后練習。這樣做能使學生更好地消化課文。練習題布置適當,可引發學生深層的思考。
講完《春蠶》后,筆者讓學生思考:老通寶因洋繭擊敗土繭,盲目仇洋,最終被氣病破產;現在許多人走的另一條道:一切以洋人的做法為標準,他們能不能成功?學生結合社會現狀進行分析,再加上了教師的引導,就能很好的明白了兩者之間雖貌似不同,但實際上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前者忽略了外因的影響,后者忘記了內因才是根本。此外,《春蠶》中“蠶養得多,愈好,就愈困難”和現在的農民豐收后的賣糧難、賣瓜難的情況有相似之處,問題向學生提出后,他們也頗感興趣。雖然這里面的道理也許不能全部在課堂上說清,也有些超越語文課文的范圍,但把課本內容和社會現實聯系在了一起,符合大語文的教學要求,學生感興趣,有些學生甚至積極地要向大家講述說自己家中也遇到過這種事情等,無形中對他們的表達能力起了很好的鍛煉,從整體上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種種順勢而發的非提問式的啟發,不但解決了課本問題,而且增強了學生對社會問題的真切認識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聯系和對比共用
1、從異中求同
有些作品,外表看來沒有聯系,若能找出其中的共性進行比較,那么得出的結論能使學生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以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兩文為例,前者使用了浪漫主義的夢幻想像寫法;后者是使用錄像式的現場“轉播”。兩篇文章相距千年,表現手法完全不同,但仔細揣摩,仍可找到共同點:兩文均以美景之向往為鋪墊,使人產生溫馨之感,但最終點明想逃避現實而又無能為力的苦悶——夢境、月夜終究非我所屬。由此,學生看到了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之心源遠流長,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的連綿千年的精神傳統,使得我們在分別講解單篇課文時候提到的主題能夠得到了時空上的印證和永恒感,增加說服力和加強學生的印象。
2、由同中求異
啟發性語言可以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講解、講述中同樣可以使用帶有啟發性的語言,達到激發學生想象和思考的效果,而問題對學生來說,激起的是一種被動的思考,非提問式的啟發激起的是一種主動的思考。語文教學中異曲同工的一種做法是,通過表面相似的人物、事件進行對比,去找出個中的本質差異,并找出差異的原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板書
教學要使學生能夠產生獨立思考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是適合學生已有發展水平的,是學生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板書的目的是通過概括內容,提煉線索,從而提示學生,讓學生留下印象。板書使用恰當,能使學生久久不忘。現在新興的powerpoint電子幻燈片課件教學方式,本質上也是板書教學的延伸和豐富化。所以教師在設計板書時,可根據不同情況設計結構形式,以便學生理解和記憶。
有時候,在板書中有意制造錯誤或遺留,然后糾正,也能引起學生注意,加深印象。如筆者在板書課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開始故意將“唯一”兩字漏掉,引起學生注意后,再用紅筆補上,接著說明有無“唯一”兩字限定,判斷句子有何差異,雖然沒用啟發式提問,但“此時無聲勝有聲”,取得了強調的作用。
這種方法亦可在課文練習中使用。如布置學生練習后,教師可在教室內巡回察看,然后選兩三個有典型錯誤的學生上黑板演示,通過評議、糾正錯誤,當一些本來不在乎的學生發現“看看都會,自己一做就錯”時候,就會產生比較好的印象,比常規解題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