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也是語文學習的較高層次的體現。作文涉及了語文學習的方方面面,字詞的記憶、遣詞造句的謀劃、謀篇布局的安排、主題思想的確立、段落層次的設計、表現手法的變化、修辭方法的巧妙穿插,在一篇作文中都能夠得到淋漓精致的體現。小學時代是作文教學的起始階段,作文的寫作也是以常規(guī)的記敘文為主,如何順利的走進作文天地,是小學記敘文教學中需要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記敘文教學從遣詞造句開始
記述文的教學應該從基本的遣詞造句開始。我國歷代傳統(tǒng)的教學中,作文教學一直是教學重點,而他們的作文教學都是從師生之間一個字一個字的對應開始,發(fā)展到一個詞一個詞的對應,再進一步過渡到句子的對應,也就是對對聯,最后進入自主創(chuàng)作的八股文創(chuàng)作。雖然這樣的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應付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創(chuàng)作是不值得我們推崇的,但是縱觀祖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積淀,那些優(yōu)美的散文、活潑的詩歌、華麗的歌賦,我們不得不對這樣的作文教學方式點頭認同。我們的記敘文教學,一樣是可以由此得到營養(yǎng)。我們的記敘文教學是從一年級的造句寫話發(fā)展到三四五年級的習作,就是在揚棄古代作文教學方法基礎上的一種創(chuàng)造。低年級的寫話,中年級的起步習作,其中經常會有不少不盡人意的地方。特別是學生交上來的寫話、習作,多數語句不通,前后不連貫,錯別字連篇,亂用或不用標點符號。但是對于這樣的學生習作,我們不能隨意地橫加指責或大刀闊斧地大修大改。而是在用得準確的詞語、通順的句子下面畫上“——”,在用得精妙的詞語下寫上“好!”“妙!”等等的評價,讓學生比比,老師在誰的寫話、習作中打的“——”多,批的“好”“妙”多。這樣,可以默默無聲地培養(yǎng)了習作的興趣,增強了習作的自信心,營造了互相賞識的良好氛圍。
二、記敘文的寫作以學生身邊的事為突破口
“作文作文,不吹不成”“作文作文,讓人頭疼”……這些都是學生畏懼作文寫作的內心反映。作文的寫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尷尬的局面?很簡單,面對作文題,學生覺得無話可寫。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寫身邊熟悉的人和事。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具有啟發(fā)意義的參考性文題:下課鈴響了、美麗的春天、快樂的星期天、老師我想對你說、媽媽你知道嗎、我的煩心事等等。這樣的作文題目,是讓學生描繪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敘寫自己熟悉的心路歷程,闡述自己認同的觀點,抒發(fā)自己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作的主動權完全屬于學生自己,甚至寫什么內容,寫多長篇幅,都由學生自己確定。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就會被順利打破,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結合跳繩、拔河、踢毽、球類、背書等等校內外比賽內容的描寫,學會如何描寫比賽現場;結合校內外志愿者活動,學會如何進行群眾活動場面描寫等等,借此學會寫真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文風。
三、記敘文的寫作從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深入
處于現代社會中的學生,優(yōu)越的物質文化基礎給他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因為學業(yè)等等原因,學生對身邊的精彩的世界卻大都沒有深刻而豐富的真切體驗,他們對外面世界的認識還漂浮在生活的最表層。為了切實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和水平,我們要多激勵學生,讓他們多閱讀,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利用節(jié)假日走出校園和家庭的小天地,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自覺的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利用日記的形式,將點點滴滴的心靈體驗及時地記錄下來,不求華麗,只求意通句順;不求長篇大論,只求言之有物。為此,我們還要適當利用語文課的內涵豐富,涉及面廣這一特點,巧妙地穿插一些學生聞所未聞的奇聞趣事,挑選出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材料,推薦給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引導他們養(yǎng)成隨時收集并記錄資料的習慣。這樣,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在不知不覺中就豐富了,寫出來的習作也就有了豐富的內容了。
四、記敘文的寫作從寬容的批改升華
毋庸諱言,小學生的作文、尤其是剛剛開始學習記敘文寫作的十一二歲的孩子,我們不能奢望他們的作文有多么出彩。因此我們在批改的過程中,要有一顆寬容乃至包容的心。對于學生作文中出現的諸如錯字、別字,應該耐心地幫助他們糾正;對于作文中常見的文句不通問題,應該個別的面批,溫和地指出問題,并力求讓他們自己將文句修改至通順;對于言之無物無病呻吟的習作,應該給他們有意識地布置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日記內容,打開他們文思泉涌的大門;對于字通意順的作文,可以推薦給全班學生,讓作者自己在作文評點課上朗誦,或者打印出來貼在教室的作文園地里,一方面增強優(yōu)秀學生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讓其他學生在閱讀同班同學的優(yōu)秀作文的同時,油然而生出一種競爭意識和“他能我也能”的信心。
作文教學和習作寫作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的小學記敘文教學更是作文教學和習作寫作的起點,我們要力求將每個孩子引領進自由表達的作文天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