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課堂是主陣地,作業是分戰場,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注重作業設計策略、優化作業設計方案,是一個值得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高度重視的課題。布置什么樣的語文作業,這幾乎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每一天都在思考的問題。那如何來提高低年級學生作業的有效性,在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呢?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從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出發,將作業內容設計的豐富新穎、形式多樣,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談一些粗淺的觀點。
一、動手動腦,作業真有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玩樂是兒童的天性,對于低年級學生,那些充滿色彩、活動多變、富有刺激的作業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通過形式多樣的作業,抓住孩子的心理,很好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1.看一看。學完課文《梅蘭芳》后,讓學生回家找找梅蘭芳表演的京劇去聽一聽,看一看。感受梅蘭芳作為一代京劇大師的風采。
2.畫一畫。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畫下來。如教學《云房子》這類優美的寫景文,可以讓學生畫圖畫再現美景。
3.演一演。教學《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等故事情節較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編寫課本劇演一演。
4.查一查。在教學《要好好學字》、《朱德的扁擔》等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去書店,上網等查一查有關偉人的資料,以幫助更好的體會人物形象。
二、形式多樣,作業更快樂
學以致用,是教學追求的目標。常言道,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的印象深。學生學到的文本知識,只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親身參加實踐活動,動口、動手、動腦,才能運用知識,把知識轉變為技能,形成能力。設計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新知識、新理念去解決各種實踐問題,從而增長知識、培養能力。
1.口頭作業。如學了《小鷹學飛》、《青蛙看海》一課后,布置學生回家后把故事講給父母或鄰居聽,并說說從中獲得的感受,從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續寫練習。如學了《狼和小羊》后,讓學生通過想象續編故事:當狼向小羊身上撲去……比如在學完《烏鴉喝水》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你是小烏鴉,你還有什么辦法喝到水呢?
3.仿寫型作業。如教學作文《美麗的丹頂鶴》后,布置學生回家仿造寫丹頂鶴的“外形美”、“姿態美”的寫法,仔細觀察一種動物寫一寫。
根據課文內容續編故事、演課本劇等,都是開發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極好作業形式。孩子們興趣大增,積極地在生活中做實驗,他們編出的故事充滿童稚,想象出人意料,令人驚喜。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作業,讓兒童的學習情緒高漲,大腦的優勢在興奮中形成,學生往往會因興之所至,產生超越“阻礙”的力量。
三、探索發現,作業好神奇
我們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
1.多布置專題搜集性作業
圍繞某一專題,利用圖書,上網查詢,收集有關信息。如:學習《我叫“神舟號”》、《問銀河》都可設計此類作業,讓學生提前接觸,在學習中更有興趣。
2.多布置想象性作業
讓學生發揮想象為課文編寫后續,創作出不同的版本。如:《家》一課的作業,你還知道誰的家在哪兒,咱們也來美美地說一說。《狐貍和烏鴉》一課的作業我是這樣設計的:假如你就是那只烏鴉,你會上狐貍的當嗎?你將會怎樣跟狐貍斗智斗勇?寫一篇全新版本的《狐貍和烏鴉》。
四、自主選擇,作業多新奇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因此設計分層作業十分必要,它符合因材施教原則,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的個性化發展。設計分層作業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制定豐富、靈活的分層次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以適應不同天賦孩子的需求。如:抄寫等級獎勵計劃,自選超市作業等。
第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為了把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我特地建立了“作業超市”, 學完一篇課文后,學生可以自己或兩三人合作,設計一份作業,張貼到“作業超市”里,供他人挑選。挑了誰的,作業完成后就交給誰檢查批閱。評選出“最佳設計獎”和“最佳挑戰獎”。
總之,學生的作業設計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應立足于真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實踐,變機械抄寫為巧用方法,變單一課本為多種渠道,變狹隘課堂為廣闊生活,讓我們的學生切實提高學習的效率,全面和諧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