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包括讀者與文本的對話和讀者與作者的對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進入文本語境,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最終取得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正確的對話教學策略,讓學生與文本實現有效的對話。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話策略
讓學生在閱讀中與文本真正實現有效的對話,形成思想和情感的共鳴,是需要有一定的條件的。文本的創作都是有潛在讀者的,也就是說文本通常是具有召喚性的,其思想內容能夠召喚讀者與之進行對話。而我們所說的條件,就是要求閱讀者,要求學生有對話的意愿,有對話的可能性和對話的能力。學生是否愿意深入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與作者進行對話,這需要教師的教學引導。對話的可能性,則要看文本與讀者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聯系,初中語文教材所收錄的文章,都是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選擇的,因此在這一點上學生與文本是存在對話的可能的。至于學生對話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培養和提升了。也就是說,在閱讀對話中,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需要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乃至與其他學生發生對話與交流,讓閱讀的意義、教育的意義在對話與交流中生成。
一、以問題情境,開啟對話的窗口
對話交流存在一個問和答的過程。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就是在進行一個問答的對話交流過程。或者是文本向學生提出問題,或者是學生在閱讀中,向文本,向作者提出問題。無論是誰提出問題,其實都是一個對話的程序。那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需要把這種對話提出來,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進行溝通,嘗試去回答文本所彰顯出的問題,或者去提問文本,發現另一種可能性。
每個文本都有潛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促使學生繼續閱讀,并深入思考的源動力。而這些問題并不都是顯性的,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揭示,引起學生的注意,并進行思考。如在《皇帝的新裝》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之后,回答文本本身蘊含的一個問題:“你如何避免從眾心理?”這個問題是文章潛在的問題,是文本對每個讀者都提出的問題。我們時常把批判的焦點集中在皇帝的愚蠢之上,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那些大臣以及眾多的老百姓的“心知肚明”,這是默契,其實也是盲從。文本的這個問題,讓文本有了更深刻的內涵,也讓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獲得新的啟發。
因此,閱讀文本其實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進行的,學生只有回答了文本的潛在問題,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本,才能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總之,學生與文本的閱讀對話,是教學對話的基礎和前提。這里,教師應該從教學設計的角度尋找學生與文本“問答結構”的連接點,在教學中善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在問題情境中,進入對話的渠道。
二、以期待視野,開啟探索的窗口
所謂的“期待視野”指的是接受者在進入接受過程之前,根據自身的閱讀經驗和審美趣味等,對于文學接受課題的預先估計與期盼。正是因為期待視野的存在,才讓閱讀有了探索的空間,有了探索的樂趣。如果學生能夠產生一定的期待視野,那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就會將專注力集中在文本中,就會產生探索文本內涵,探索作者情感,探索自我期待的興趣,而這也正是激發學生進行閱讀,同時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取個人觀點的有效途徑。但是,在當前,許多學生把課文閱讀,當作一種任務,當作一種純粹的“接受”的過程,在閱讀前沒有對文本產生期待視野,這對學生理解文本,獲取新知識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主動的引導學生營造期待視野。
而這樣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以身作則,通過示范教學來完成。如在《成長的煩惱》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能夠讓每個學生都產生期待視野,進而產生驗證自我觀點的探索欲望,最終形成閱讀探索的動力,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小環節,讓學生思考3分鐘,想想自己在成長中有什么煩惱,自己又如何處理這些煩惱。當學生思考之后,教師再讓學生開始進入課堂教學,將文本導入,讓學生把自己所認為的“成長的煩惱”與文本的內容進行對接,尋找其中存在的異同,以及面對這些煩惱時,自己與作者的處理方法有何差異。這是較為簡單的營造期待視野的教學方法。
事實上,教師還可以從其他角度去引導學生形成期待視野。比如說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巧妙地進行教學設計,讓教學任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背景知識產生一定的聯系,讓學生與教學任務或者與教學的內容呈現一定的審美距離,讓學生產生一種想探索,想知道“真相”的期待心理。如在《口技》一文的教學中,教師會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對“口技”的認識只是在聽“吹口哨”這樣的概念之上,而這其實也算是一種“口技”,但是并不能反映“口技”這一民間技藝的全貌。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理解的“口技”就是“吹口哨”去思考,然后在找一段關于“口技”的錄音,讓學生聽聽真正的“口技”。在強烈的聽覺沖擊下,學生會對“口技”產生更多的期待,會形成一種期待視野。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始進入文本的閱讀,讓學生在期待中自己探索“口技”的不凡之處。
三、結語
閱讀是一個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需要對話交流來實現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對話,讓學生在課文閱讀中“于無疑處生疑”,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過程中,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正真的理解文本的內涵,并形成自己的觀點。
【參考文獻】
[1]翟朝云.探究性閱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宋增林.閱讀教學的范式轉換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宋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