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決問題,教師要學會創設情境,把課本里的知識轉化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一堂生動活潑的具有教學藝術魅力的好課猶如一支婉轉悠揚的樂曲,“起調”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勝,“終曲”余音繞梁。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數學殿堂,展開思維的翅膀,開啟智慧的大門。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進行論述,希望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數學;情境;生活;坡度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積極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挖掘教材內在的“興趣點”,采用多種方式、方法,創設寬松、和諧、充滿興趣的學習情境,用心去體驗每一堂課給學生帶來的所有感受。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呢?筆者總結幾點如下。
一、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謹的邏輯性、應用的廣泛性,這使得學生學習時縮手縮腳,進而望而生畏。新課改提出要“有價值”的數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成為學生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那么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例如,下面這道題目:
已知a,b,m=R+,a
在講解此題教學中,我采用過多種方法,一種是讓學生應用作差法比較大小。另一種創設這樣的一種情境:有含有白糖a克的糖水b克,如果增加m克白糖,糖水是變甜了還是變淡了?學生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變甜了”,于是就應用濃度關系得到了不等式>。就這樣,學生輕松愉快地理解了這個不等式,并可以得出<,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實驗情境
數學實驗指的是:為了獲得某些數學知識,形成或檢驗某個數學猜想,解決某類數學或實際問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人人參與的以實際操作為特征的數學驗證或探究活動。新課程倡導“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應用意識”,那么開展數學實驗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途徑。例如,講橢圓定義前,我讓每個學生課前先準備好圖釘、細線、鉛筆等用具,按照書本要求畫橢圓,思考并回答如下問題:
(1)圖形是滿足什么關系的點的集合?怎樣給橢圓下定義?
(2)圖釘距離的遠近變化,對橢圓的圓扁帶來什么影響?
(3)定長與兩點間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可以得到結論:到兩個定點距離之和若小于(或等于)這兩個定點之間的距離,這樣的點的軌跡是線段或不存在。通過邊實驗邊思考,學生就能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橢圓的定義。這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實驗,可以眼、手、腦并用,不僅容易獲得知識,學會了探求性思維的方法,而且清楚地掌握了知識的發生過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三、創設懸念情境
懸念是一種學習心理的強刺激,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引發求知動機。
例如在復數的概念引入中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已知x+=1,求x2+的值。
學生很快計算出,式子如下:
x2+=(x+)2-2=1-2=-1
再提出問題:為什么兩個正數之和為負數呢?通過在學生的認識沖突中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使學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斷探求的興趣,既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愉悅,又喚起學生參與的熱情。
四、創設坡度情境
現代教學的觀點告訴我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創設知識和能力的最近發展區,并使之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是促進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重要環節。依據這一觀點,坡度式情境就是由一些坡度較小,層次較多的問題組成,使前一個問題作為后一個問題的前提,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繼續或結論,這樣每一個就成為學生思維的階梯,許多問題形成一個問題鏈,使學生在明確知識內在聯系的基礎上獲得知識,思維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例如,等差數列的前項和的引入。先由故事引入:泰姬陵座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紀帝國皇帝為紀念其愛妃所建,它宏偉壯觀,純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體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寢室以寶石鑲飾,圖案之細致令人叫絕。由故事引入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這個故事引出問題:問題一:你知道這個圖案一共花了多少顆寶石嗎?即計算1+2+3+……+100。問題二:圖案中,第一層到第層一共有多少顆寶石?即計算l+2+3+……+n。問題三:如果數列{an}是等差數列,求a1+a2+……+an。通過創設坡度情境讓學生思考,步步逼近,層層深入,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問題的討論和解答之中,問題又變得容易解決,滿足了學生的成功感,也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這對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有著重要意義。
五、結語
總之,高中數學情境教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由于受條件和自身的研究視野、理論知識水平及實際操作能力的限制,本文中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如對高中數學情境的分類不夠科學全面、對問題的把握不夠透徹等,這些問題是筆者今后繼續探索與學習的方向。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