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主體發展”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下面以《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第二課時為例,談談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主體發展。
一、抓住關鍵詞語,關注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
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我緊緊抓住“透明的雨滴”、“清凌凌的小河”、“穿梭”、“一柄大傘”這幾個關鍵詞語,采用不同的有趣的方式進行理解,引導好學生對感情的把握,指導好學生對課文的朗讀:
以“透明的雨滴”為例:哪些小朋友想變透明的雨滴的?舉手告訴老師。誰來說說“透明的雨滴”是什么樣的?這么美的雨滴,你能把它讀得很美嗎?誰來試一試?小雨滴睡在一片綠葉上,風婆婆來了,為小雨滴送來了涼爽。小雨滴,伸個懶腰,打個哈欠,甜甜地睡上一覺吧!小朋友們如果你們變成了雨滴,能跟夏姐姐說說,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覺嗎?是呀,小雨滴睡在一片綠葉上多舒服呀!你能把雨滴的舒服讀出來嗎?
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在我精心設計下,同學們不但理解得形象、深刻,更深深地映入他們的心靈。我相信在這節語文課上就朗讀能力而言,學生一定都有所發展了。
二、找準切入點,關注學生課文難點的理解
對課文難點的理解,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具備這樣的能力。如果想每一個學生都能順利地理解難點,那么作為教師就必須化難為簡,深入淺出。在這節課上我是這樣處理難點的,出示:
最后,
我看見小小的荷塘,
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
從“真”這個字可以看出,小作者想變成大荷葉的愿望特別強烈,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就藏在最后一小節里,小朋友們看著書多讀幾遍,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夠讀明白的!在學生熟讀之后發問:小朋友們,你能說說荷葉長什么樣子嗎?我們來看圖,荷葉的樣子的確像一把大傘,來看著老師念一念:一柄大傘。教師抓住“一柄大傘”,讓學生伸出手來,一起來做大大的荷葉。現在我們都是大大的荷葉了,小魚來了,在我們身下嬉戲,雨點來了,在我們身上唱歌……大大的荷葉們,你們的身邊就只有小魚和雨點嗎?的確是呀,我們的身邊還有許許多多的小伙伴呢!他們藏在哪兒呢?對了,他們都藏在這長長的省略號中呢!想象一下,我們的身邊還會有誰呢?四人小組先來討論討論吧!討論之后,問:看著屏幕上的題目,你能試著填一填嗎?
荷葉像一柄大傘,靜靜地在荷塘舉著。
()來了,在荷葉上()。
()來了,在荷葉下()。
()來了,在荷葉旁()。
同學們,我們都變成大大的荷葉了,如果你們就一直這樣靜靜地舉著,舒服嗎?自在嗎?既不舒服,也不自在,可作者為什么最想做大大的荷葉呢?對了,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荷葉身上有唱歌的雨點,身下有嬉戲的小魚……許多的小伙伴,看著小伙伴們快樂,大大的荷葉自然也就快樂起來了。所以作者最想做大大的荷葉。師:來,讓我們再來讀讀課題,讀出“我”真的想,實在想的感覺來。找準切入點之后,經過這一環節的巧妙設計,不僅使每一位學生理解了難點,而且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了升華!
三、抓住契機,關注學生背誦能力的提高
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如果單純的讓學生去背誦整篇課文或是課文的某一小節,有些學生可能會很聽老師的話去進行背誦,但是肯定有一部分學生提到背誦就頭疼,根本就不聽老師的話,把背誦的任務拖了又拖。針對一些學生的這一特點,我經常會把背誦的任務巧妙的穿插在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化有形為無形,做到“潤物細無聲”,讓學生紛紛掉進我設計的“美麗的陷阱”里,學生還未發覺,我已達到我的教學目標了,該背的課文學生都已經會背了。
四、延伸本課內容,關注學生說話、寫話的發展
在這美麗的夏天,同學們看到下面這些景物,你們是不是也想變一變呢?我們來仔細看一看吧!小朋友們看完之后想變嗎?誰先來變一變?生:
我想變一朵花,給別人帶來美麗和清香。
我想變一只螢火蟲,給散步的老爺爺、老奶奶照明。
我想變一棵大樹,為別人帶來涼爽。
……
小朋友們說得真好,把你們的話連起來,也是一首優美的小詩啦!不信,咱們來試試吧:
想象寫話:
夏天來了,
夏天是位小姐姐,
她熱情地問我:
想變點兒什么?
我想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夏天真好,
我愛夏天!
總之,關注學生的主體發展是課堂教學的生命。語文有效教學過程中的,學生理解能力、朗讀能力、背誦能力、說話和寫話能力……這幾者是互相聯系,相互滲透,彼此輝映,渾然一體的。語文教學只有做到這幾方面和諧一致的發展,才能有效關注和提升學生的主體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