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學生的實際能力相結合,教育專家都提出以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方式相對于過去,要有著本質的轉變與革新。
【關鍵詞】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任務,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下面就談談個人的見解。
一、學習方式是什么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單一的、他主的與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生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怎樣實施有效的學習方式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第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現代教育倡導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堅信能力是練出來的,因此我們在課程安排和教學常規中,設置有課前三分鐘準備、課后分段學習、教學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等,這樣設置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同學們良好的修習養身習慣。
第二,給機會,讓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不是隨意自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積極的態度,有計劃、有目的的動手、動腦,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通過學習,獲得知識,獲得進步和發展的一種活動。自主學習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需要必要的學習工具,需要帶著一定的任務和目的去學。這就要求教師發揮引領作用,改變傳統的單一授受方式教學方式,克服過去課堂教師一統天下的弊端,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給學生留足必要的時間自主學習。時間是保證,有了時間,學生才有自主學習的機會和主動權,其主體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樣教學才能有效。
第三,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以前,我們教學的中心任務研究的是學習過程的指導、學法指導。現在我們更加意識到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他們自己所發揮的主體地位。因此,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真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主動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1.從興趣出發,利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中的英語教學策略也著眼于“激發興趣——教給方法——養成習慣——形成能力——培養品格”。因此,我們要利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通過訓練使知識向能力轉化。如課前熱身活動、情境模擬讓學生身臨其境、利用多媒體、掛圖等教學資源吸引學生注意力。
2.合作學習,促進學生想象力、思維力的提高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是合作的主導,學生是合作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應放在關注學生合作學習的程序、原則、手段的合作的方法上。合作學習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討論,更不是鬧形式、走過場,而是一種有明確分工的具有一定學習任務的互助性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任務、時間、要求和方法。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其必要的主導作用,及時協調合作中出現的不必要的爭論等。
第四,設情境,讓學生探究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方法,適用于所有學科的學習。學習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定的情境是,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的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第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老師除了有意識地培養好學生的興趣、語感、良好的學習習慣外,還要有意識地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想象是創造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想象是創造的基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離不開想象。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英語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和生活有機結合,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對英語的興趣,讓我們的英語教學呈現實效。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和張華.《為了中華名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版
[2]馮靜.《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新華出版社2005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大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