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綜合分析了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看圖說話、師生問答和創設情境這三種教學方法展開教學。教學實踐證明,對于不同類型、性質的作品,教師應結合本課的特點,靈活運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從而真正實現幼兒與課本知識的互動。
【關鍵詞】幼兒;語言教學;教學方法
教師作為幼兒語言教學課堂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設計出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啟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語言學習中,深入學習課本知識,實現語言表達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全面提高。本文中,我將針對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期望為從事學前教育的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一、通過看圖說話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實施幼兒語言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圖片,帶領學生進行看圖說話練習,讓學生根據圖案描述圖片上的內容和情節,在看圖講述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組織語言表述圖片內容時,培養其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秋天到了》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對圖片的景象展開描述,幼兒就會答出:“葉子落下來像小船。”“松樹看上去像一頂尖尖的帽子。”可見,幼兒通過自己對圖片的觀察,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并將之組織語言表達出來。
在看圖講述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圖片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中啟發他們的想象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述《曹沖稱象》的故事時,教師在講述了一半時,根據圖片內容,就可以讓幼兒去思考:“面對大象這個龐然大物,如果你是曹沖會想出什么辦法秤象呢?”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會結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展開豐富的想象。在看圖講述《取皮球》一文中,皮球掉進了一個又窄又深的洞中,應該怎么取出來呢?幼兒回答的答案形式多樣,有的小朋友提出找消防戰士幫忙,還有的小朋友認為猴子的尾巴、大象的鼻子都比較長,可以請它們來幫忙……可見兒童的創造思維是極為豐富的,在讓學生看圖說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幼兒的學習的主體地位,把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交給他們,鼓勵他們大膽地并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多次的說話練習,相信學生的思維會越來越靈活。
二、展開師生問答,激發幼兒的求知欲
在幼兒語言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展開高效、優質的師生雙向互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鍛煉他們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學習《秋天的樹葉》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說出自己認為這篇散文中最優美的句子,這樣,學生對這篇散文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也通過發言展示了自己的口頭表達,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又如,講述《蘿卜回來了》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故事中的角色都有哪些?”“蘿卜最后到了哪個小動物手里?”,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對故事內容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提問:“為什么小兔子送給別人的蘿卜最后又回到它自己手上了呢?”由此,學生對故事的學習已經突破了故事內容本身,上升到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討論中,從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通過讓學生回答問題,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進行大膽思考、猜測和想象。例如,在《小猴賣“0”》中,我可以先展示出“0”的形狀,讓班級學生去猜測,“0”代表什么,學生于是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踴躍的回答,有人認為是雞蛋,還有的人會是蘋果,還有的說這是數字“0”,在學生回答出這些答案后,教師都應該給予表揚,贊賞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具自信。又如在學習《烏鴉喝水》時,烏鴉通過投石子的方式最終喝到了水,學習了這一課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還有什么更科學更好的解決方法呢?很多學生結合目前的生活經驗回答說:“烏鴉也可以用吸管喝水呀。”雖然答案與故事環境不符,但也體現了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開動了腦筋。因此,鼓勵學生針對問題進行大膽推理,可以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創設多種語言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直觀、形象地體驗教學,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教學環境中學習語言知識,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借助教具,創設出直觀、想象的教學情境。目前多媒體技術已經深入到幼兒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幻燈片和動畫片段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例如在學習《小鯉魚跳龍門》這則童話時,教師就可以制作多媒體展示關于鯉魚的各種圖片,增進學生對魚的認識。其次,創設心理情境,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切身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從中體會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理過程,觸發幼兒的情感。例如,在故事《小熊哭了》中,幼兒園的玩具小熊被一位小朋友帶走了。小熊離開了自己在幼兒園的小伙伴,非常的傷心,難過地哭了。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幾幅形象的圖片,展示小熊的心理歷程,從快樂的小熊,到被明明帶出教室,帶回家后傷心、孤獨的小熊,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去體會小熊的心理變換過程,從中認識到將幼兒園中的玩具帶回家是極為不妥的行為。最后,與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相關的還有,寓教于樂,創設表演情境,創設現實情境以及創設人際情境,可以讓幼兒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親身表演、參加社會實踐,從中體會作品中的內涵,深化幼兒的認識,并在良好的人際環境的基礎上,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展開學習。
四、小結
文章重點探討了在幼兒語言教學中,常用的三種教學方式,即:看圖說話,師生問答,創設情境等。通過對上述教學方法的探討和分析,可以看出,在幼兒的語言教學活動中,只有在注重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文學欣賞能力的前提下,利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為提高幼兒語言教學水平作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鳳崗.兒童教育[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5
[2]陳幗眉.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王春央.在看圖講述中培養幼兒的語言和想象能力[J].科教文匯.2010.5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市梁徐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