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的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自主性、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其關鍵在于閱讀目標的科學設置。
【關鍵詞】自主閱讀;創新思維;閱讀實踐;自為研索;自求解決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學生自主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
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語文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以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而要想達到此境界,首先應養成自主制定閱讀目標的習慣。目前,由于舊的教學觀念的束縛、應試教育的制約,更是由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良影響,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不容樂觀。學生面對一篇具體的課文時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讀什么,更不知道怎樣讀,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不會自行設置問題,不能有目標地主動去篩選捕捉文章的重要信息。因此,培養學生自己制定學習目標的習慣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首要任務和必由途徑。
一、引導學生根據課文自身提供的條件,自主設計閱讀目標
首先,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學習重點”設計目標。
新教材中的課文“學習重點”提示,是編者根據課文本身的內容精心策劃的重點目標,這實際上為學生制定閱讀目標提供了很好的范圍,因為任何一篇課文,不管具體目標有多少,都應該是對“學習重點”這一目標的分解。例如,第二冊《拿來主義》一文,課文前的“學習重點”一是“怎樣把握文意”,二是“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教者可根據這兩點,引導學生制定具體目標。圍繞第一個問題,可啟發學生循著這樣的思路制定目標:本文是針對什么問題而談的?作者的觀點如何?作者的說理思路如何?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的觀點對我們有什么指導借鑒意義?這樣安排,既緊扣總目標,又使總目標細化、具體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會更深入實在,把握更多收獲更大。圍繞第二個問題,教師則可引導學生把制定目標具體定位在“詞語”上,深入課文,篩選出具體的語言信息,設置具體的閱讀目標,如:引導學生挑選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動詞(捧、掛、送),設置具體的閱讀目標,以領悟魯迅先生諷刺語言的生動性;引導學生捕捉生動鮮活的名詞(大宅子、魚翅、鴉片、油燈、煙槍、姨太太),設置目標,來品味魯迅先生諷刺語言的深刻性。在這個基礎上,進而引導學生對魯迅幽默犀利的語言風格進行總結,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藝作品的能力。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課后練習制定閱讀目標。
課后練習題,是針對“學習重點”的具體落實,是思維能力訓練之必由途徑。因此,要引導學生切實落實好課后練習題。但一篇課文的知識能力訓練,僅靠課后練習題的訓練落實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還要引導學生根據練習題另制或補充練習目標。具體做法,一是指導學生觸類旁通,補充同類練習目標,以強化練習的力度。如學習了《簡筆與繁筆》,可引導學生思考在《紀念劉和珍君》和《過萬重山漫想》中哪些地方用了“繁筆”,有什么好處?二是啟發學生大膽設計課后練習以外的知識能力目標,來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了《拿來主義》,可針對現今社會上的文藝方面的現狀,寫一篇對“拿來主義”看法的文章;學習了《過萬重山漫想》,圍繞著“第一個”寫一段富有想象的文字。總之,引導學生根據課后練習題設計閱讀目標,既可以運用課后練習題,又不囿于課后練習題的框框,對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有關注釋設計目標。
一篇課文涉及的作家作品、時代背景、字詞含義等基礎知識大多數都體現在課文注釋部分,教者也可以充分利用這塊“寶地”進行目標設計。如學習了《世間最美的墳墓》,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茨威格說“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學習《過萬重山漫想》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喜悅心情僅僅指穿過三峽的喜悅嗎?怎樣理解“我想到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和未感到的喜悅”這句話的含義?而這些問題,都可以根據課文的有關注釋得出答案。
二、引導學生自主設計開放型閱讀目標
所謂開放型閱讀目標,即讓學生不受課前重點提示和課后練習題的制約和禁錮,完全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自己的理解等價值取向,自主地設計閱讀目標。如《內蒙訪古》中,同樣是修長城,同樣是澤被后世的宏偉工程,趙武靈王被稱為大英雄,而秦始皇卻挨罵,原因何在?又如,對于昭君出塞,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而絕大多數是為王昭君抱屈含冤的,杜甫的“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令人為之扼腕嘆息,“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孤獨寂寞與“環佩空歸月夜魂”的冷清凄苦更讓文人墨客一灑同情的淚水。王安石擅長寫翻案文章,膽量過人,見識超群,可是他寫的兩首《明妃曲》卻也哀婉動人。而翦伯贊卻對昭君出塞持肯定贊頌的態度,這又是什么原因?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三者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不能偏此廢彼,要充分發揮各自應有的作用。而讓學生自主設計開放型閱讀目標,可以把課文真正交給學生,給他們盡可能多的自主閱讀空間,讓他們真正掌握認知課文的主動權。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當然,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只在課堂上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的閱讀實踐,閱讀實踐是閱讀教學的有益且必要的補充。所以在課堂教學結束時要布置旨在強化技能的課題研究,將校內閱讀與家庭閱讀、社會調查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努力實現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自為研索,自求解決”的語文教學新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職教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