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數年來,課堂教學仍然是歷史教學的主陣地,本文主要論述新課程條件下歷史教學需要如何的變革。
【關鍵詞】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方式;變革途徑
北宋大儒張載曾說:“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歷史教學的任務是使學生“養成學會生存、生活和發展的經驗”,通過對前人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在面對未來選擇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基礎。然而長久以來,面對升學的巨大壓力,歷史這樣一門重要的學科歷來是尾隨于語數外三大科之外的“副科”,在教學中,原本豐富的歷史被簡化成孤立的時間與事件的節點。教材是主宰一切的權威,學生的任務被簡化為簡單的機械式記憶,而教師則僅需要做手持戒尺的督促者,歷史的鮮活性與趣味性連同學生作為個體生命的尊嚴性消失殆盡。新課程改革倡導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的知識生成方式和自主學習方式,新課程以知識授受為特征的教學局面,以建立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為重要的著眼點;關注學生學習的方式,從而使教、學、師生關系獲得新的意義。這樣,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視,相應的,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做出適應新課程條件要求的改變。
一、教師知識結構的創新與自身素質的提高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教育的目的在于向人們傳遞生活的氣息,歷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的歷史,猶如一條奔流的長河,充滿了鮮活流動的生命氣質。”作為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講述著,歷史教師最應改變的就是以往知識點的分解者和強勢霸權者的形象,以一個鮮活的人的形象跟學生交流。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人格素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將課堂由只能背誦的一言堂為用心思辨的學堂,將知識與能力,觀點和態度,價值與情感結合起來,挖掘教材中的隱性內容,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主動性得以發揮。
1.讓真情實感充滿課堂,讓歷史事實感動學生
初中歷史教材要囊括古今中外幾千年的歷史,限于篇幅的原因,很多原本生動豐滿的歷史被簡化為時間地點事件意義等幾個枯燥的概念,在成績的壓力下,學生只能將這些東西死記硬背下來,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逐漸消退。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教師在讓學生掌握基礎歷史知識的同時能深入發掘歷史背后的意義,探尋被隱藏的豐富情感。
2.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形象直觀的展現歷史
初中生正處在一個心智逐漸成熟的階段,邏輯思維能力有限,因而生動直觀的講授方式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有時適當通過圖表,地圖等手段,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講解秦王掃六合時,筆者就通過網絡下載的歷史地圖,結合課本直觀的向學生展示當時的歷史形勢,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將枯燥的說明化為清晰的歷史記憶,課后還推薦學生閱讀《東周列國志》,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現在的初中生,相當多一部分都是網絡愛好者,適度的將網絡資源引入課堂教學,既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大大豐富了教師可教授的資源。教師可安排學生在課后做適當的歷史資料收集活動,培養學生自己考證認識歷史的能力,豐富多樣的網絡資源一方面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又能正確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學生的這種體驗和探究歷史的過程,就是他獲得豐富的理智和情感的體驗過程、發展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與方法的過程以及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的過程。
二、創新教學方式,更新教學設計
傳統的歷史教育基本上是一個講解背誦的過程,一段歷史,教師將其分解為時間地點事件意義幾個要素,學生要做的就是死記硬背,雖然也有談話啟發提問式的教學,但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老師,學生仍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在新課程條件下,如何讓學生自我發展,提高主動性,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1.模擬歷史
以往對歷史的教學往往只重視講授,比如在講解歷史戰爭時,往往忽略當時的各種條件,僅僅局限在時間地點人物的講述與說明之上,很少讓學生主動思考,課堂氣氛相當僵硬,學生的接受水平也很不理想。因而,在講授《秦王掃六合》的時候,我便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作為一國主管,如何應對當時的歷史局勢,抵擋秦國的進攻。雖然對初中生來說這個問題有些難度,但仍激起了學生的熱烈響應,引發了一番探討,由于幫學生虛擬了一個國君的身份,整堂課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相關歷史的探討上,教學效果也相當顯著。
2.歷史聯系生活實際
根據心理學的說法,人們往往對與自身關系比較密切的事物產生注意和需要。對于初中生來說,對他們歷史內容的關注遠遠小于對ipad、動漫電影之類事物的關注。所以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很費腦筋的問題。因此筆者在上課時往往將歷史問題同學生比較關注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必須不斷探索創新初中歷史課教學的方法。歷史的講述不再是老師和學生各自孤立的單獨作戰,而是一個相互引導共同進步的過程,歷史也不單是對過去的簡單重復,而是引導學生前進的道路。正如愛因斯坦所說:“青年從學校畢業時,應當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而不是單純掌握一些技能的機器。”
【參考文獻】
[1]鄭宗成.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淺談.新課程研究[J].2008.12
[2]胡愛輝.適應新課程理念創新初中歷史教學方法.中國科教創新導刊[J]2009.12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