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也是一門集現代計算機、網絡于一身的高科技課程。雖然說同學們對這一門課程充滿著本能式的興趣,但是因為課程本身的科技成分和敘述語言與生活的距離,真正說能夠輕松學好這門課,也并非易事。同樣,要想教好初中信息技術課,也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事情。下面是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信息技術教學感受,談談教好這門課的感受,全當拋磚引玉。
一、充分研究教材和學生,打有準備之仗
我們在給學生教授信息技術課之前,一定要吃透手里的教材,充分了解各個軟件教與學的特點。努力做到從照本宣科式的讓學生聽懂學會,跨越到舉一反三地讓學生悟透會學,培養學生逐漸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
信息技術課的許多內容,都是要借助課內外的上機操作才能消化吸收的。而上機操作又基本上依靠學生的獨立操作為主,所以培養好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將課堂上所學到的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知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和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善于自我篩選和設計目標,自己尋找進一步學習內容,給學習方法和學習途徑進行定位。同時,因為信息技術課上的操作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我們不能因為貪玩而忽略了本該通過操作學習的知識,所以,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和調控學習過程的能力。關于吃透教材,具體地說就是在備課過程中,我們要對初中信息技術課教材中主要介紹的軟件——Word、Excel等十余個軟件逐一上機操作,預先發現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提醒學生要注意的問題,或者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及時給予解答。
二、加強引導,逐步提高學生的能力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在小學階段僅僅是在課堂上了解了個人計算機的一些基本知識,甚至有很多學校因為硬件設施缺乏等等原因,連信息技術課都沒有正常開齊開足。因此信息技術理論對于剛剛由小學生變成初中生的學生群體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有不少孩子會以為信息技術課就是講解生活中他們所看到的那些網絡游戲。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中用實際生活的例子來引導學生,逐步地把他們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扭轉過來。在講解計算機網絡系統時,我們可以拿生活中的電話網絡來進行類比,在學生頭腦中建立一個清晰的網絡模型,然后才能開始講解計算機網絡的相關知識點。
為了讓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迅速的轉化為使用各種軟件進行操作的能力,我們要著力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讓他們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者對于書本知識的疑惑,借助群體的力量和智慧,讓大家百家爭鳴,最終依靠自己的理解解決大家遇到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后,在講解新的軟件時,有意識地只介紹軟件的主要功能,其余的次要功能僅僅做一些提醒,讓學生自己在使用過程中大膽探索。這樣的引導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刺激他們繼續探究的欲望,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他們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乃至走上工作崗位自己學習、迅速掌握新開發的軟件有很大好處。
三、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我們可以引進競爭機制。一個設計作業,讓大家比賽著完成,評比誰的設計好。對于某位同學的設計,邀請其他同學不斷地提出修改意見。比如在講解Word2000的文字處理、圖形處理和藝術字處理工具的知識后,我們可以在課堂上給大家一份設計作業:設計制作一份紙張為A4的冰箱優惠銷售廣告。要求廣告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版面設計體現創新精神,文字版式優美流暢,界面色彩搭配和諧大方。當大家的作品出來以后,擇優選擇幾位同學的作業,請全班同學進行修改。這時候會有很多創意閃現出來:給單純的文字配上底紋和圖案;將藝術字或圖畫進行旋轉,讓它傾斜,產生一種俏皮的不對稱美;利用圖片工具中的設置圖片格式中的四周型格式,替換圖片的環繞效果,使得圖片和文字能夠重疊放置,并且避免圖片擋住了文字……這樣一來,大家就在你追我趕的比賽中熟悉了Word2000的文字處理、圖形處理和藝術字處理工具。
四、關注每一位學生,注重個別輔導
信息技術課的學習和其他學科既有相同之處,也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相同的地方是都建立在基礎知識的不斷積累過程,不同之處是自己動手操作學習的方式比較常見。因此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不可回避的,他們在信息技術的知識學習和上機操作方面同樣也是有差別的,老師必須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加大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能做一名局外人,而是要不停地巡視,及時發現學生的疑惑,耐心細致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糾正錯誤,改進方法,加快進步。
信息技術課的操作雖然是個體的行為,但是知識的習得卻是要依靠團結協作的。所以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互助精神,提倡學生之間互相解決問題。要采用不同于其他學科的課堂形式,允許相鄰座位的同學互相交流,或操作好的同學下位輔導其他學生。
信息技術是人類二十世紀以來最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作為現代社會的老師,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掌握這一有力的高科技武器。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縣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