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歷史課的學習思想上不夠重視,學習歷史課時大多抱著應付考試的心態。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如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個歷史教師共同關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做好課堂教學設計
1.良好的教學設計是有效的課堂教學的前提。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全面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確定課堂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其次,根據課堂教學目的,進一步確定要教授的具體內容即決定“學什么”,學習內容的確定應當適宜,過多了學生接受不了,過少又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再者,確定應該運用的教學策略即“如何學”;最后,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及時總結調整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修改各個教學環節,確保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獲得成功的教學。
2.合理利用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設計的載體,只有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一方面,教師應注重以教材為依托進行教學設計,不偏離教材的主要內容和思想,在理清教材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講解的內容,把教材作為實現課程目標的媒介。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夠過度依賴教材,把“用教材教”當成是“教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加思考地照搬照抄教材內容,上課時依葫蘆畫瓢照本宣科。
3.運用多樣的教學形式。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應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一方面,教學形式的改變會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很好地契合了青少年“喜新”、“好奇”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適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能夠較好地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比如說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通過聲音、照片和影像生動地再現歷史情景,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印象。
二、進行課堂教學拓展
課堂教學拓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該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目的,在一定范圍和深度上和外部相關的內容密切聯系起來的教學活動。雖然,歷史課和其他學科的聯系比較緊密,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學到、用到歷史知識,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將歷史和生活結合起來,那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學習興趣也會逐漸增強。因此,教師有必要在完成既定的課堂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適當地合理地進行課堂教學拓展。
1.聯系其他學科。歷史學科有其內在特殊性,它的知識內容龐雜,綜合性強,與其他學科聯系較為密切。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補充其他學科的知識,以喚起學生求知欲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學習新文化運動時,教師可以由魯迅先生的優秀代表作品《狂人日記》引入;學習紅軍長征時,可以簡單地介紹一下延安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學習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時,可以和資本主義基本制度進行比較,諸如此類。
2.聯系現實生活。首先,引導學生從現實問題和自身生活經驗出發,聯系生活學歷史,把歷史問題生活化。如學習新中國成立的相關內容時,可以組織同學觀看主旋律影片《建國大業》。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可以延伸和豐富教學內容,縮小歷史與現實、歷史與生活的距離感,營造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的輕松環境。其次,歷史教學還能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進一步延伸,教師可以適當地組織以歷史教育為題材的演講比賽、知識競賽、辯論賽、參觀名人故居、游覽名勝古跡等活動。
三、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者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教學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情感、意志且處于不斷生長變化之中的個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然而,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主要表現為思想重視程度不夠,課堂參與度不高,對老師的教導大多是“被動接受”,不善于思考,也不樂于思考。因此,改變學生現有的學習方式是教師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這個轉變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當前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中的主體作用。
1.鼓勵學生多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疑問,通過自主提問,不僅能夠解決學生的難題,夯實所學的基礎知識,還可以讓老師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可遺憾的是,學生和老師直接溝通交流時會有所顧忌,特別是性格內向或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這時教師就要將提問的主動權轉移到自己的手上,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多提問學生,以此啟發學生多思考。不論學生答對問題與否,教師都需要對問題進行一番剖析并引導學生學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同時,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勇于向課本和參考資料的結論提出疑問,勇于質疑所謂的標準答案,勇于對老師的講解和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2.開展小組討論。首先,要選擇合適的討論題目,題目定大了,討論很難深入只能泛泛而談;題目定小了,內容又太狹隘了。其次,指導學生通過網絡、書籍、報刊和調查搜集資料,獲取自己的論證依據;最后,要全面統籌整個討論的流程。討論過程中,教師在必要的時候要進行點撥和引領,確保小組討論按照正常的軌跡進行,避免討論方向發生偏離、內容出現離題。最后,教師需要對小組討論進行總結和評點并給學生提供建議。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對所探討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索和積極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孫瑞淼.淺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當代小說.2010(06)
[2]孫建榮.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J].教育教學研究.2010(07)
[3]張菊花.探析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0(02)
[4]宋艷霞.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0(01)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