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慢節奏,夯實基礎。把握線索,正確理解本單元地位,重視引導學習方法的變遷。精心設計課堂習題的難度、梯度,精心設計作業內容,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延續。聯系生活,鼓勵學生在用中學! 要舍得花大力氣,構建基礎性知識的形成。
【關鍵詞】金屬;學習方法;延續
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在第八單元安排有關金屬的學習。篇幅不大,但內容繁多,記憶量大;且題型靈活,不易把握。從教十幾年,使自己從一個稚氣的“孩子王”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教師,對本單元駕馭游刃有余! 在此,談一些粗淺的觀點,以供交流切磋!
一、放慢節奏,夯實基礎
為給中考贏得充足的復習時間,九年級一直在趕進度。課時能合則合。但是實踐證明:該單元合并課時、趕進度,效果不佳!
本單元出現的化學方程式之多,對初中生來說史無前例,每節課內容看似不難,即使合并后的內容堆積在一起,學生理解、接受也不太難。但學生還沒來得及消化每一個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的化學共性就接踵而來,知識點鋪天蓋地,學生目不暇接,無所適從。
因此,我在此放慢進度:第一課時,先帶領學生認識鐵和其他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使他們了解金屬的性質有相似,又有差異,作業就讓學生抄寫化學方程式。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
二、把握線索,正確理解本單元地位,重視引導學習方法的變遷
化學是怎樣一個學科?學生該怎樣學?這個問題不僅學生關注,更需要教師關注!有的孩子雖然能考高分,但總覺得學的不自在。我認為問題出在:沒有很好把握化學的學習線索和方法。
在緒言中,提出了化學的研究任務: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規律。教材安排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幾種物質來學習。學什么?就學它們的性質、變化、組成、結構。這就是化學學習的線索。明確了線索,就會使學生學習方向明確,避免盲目性。
本單元除了完成金屬方面的學習外,還肩負著更重要的一種使命:促使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從“一種物質到另一種物質”的學習轉變為“一種物質——同類物質——歸納共性”的學習。本單元就是學生新的學習模式形成的練習基地。
三、精心設計課堂習題的難度、梯度
不少人認為: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有“三易”:易教易懂易學!因而疏于備課。事實證明:老師語句表述的連貫性、習題呈現先后順序的變化,都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效果。
四、精心設計作業內容,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延續
在金屬教學的第一課時,學生學習了常見的幾種金屬的化學性質。作業是:①65克鋅分別與足量的稀鹽酸、稀硫酸反應,各生成氫氣多少克?②制取2克氫氣,各需鋅、鎂、鋁、鐵多少克?作業不難,但耗時長。我把它做為作業布置下去,使學生親自體驗結論得出的過程。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這是我自己發現的!格外興奮、珍惜!這樣的成果誰輕易忘掉呢?
五、聯系生活,鼓勵學生在用中學
現在越來越側重對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鍛煉。因此實驗探究成為教學的重點、難點。例如:金屬生銹條件的探究。提前一周,和學生探討,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回家做。這里涉及了一系列問題:鐵在什么環境下易生銹?猜想哪些因素致使鐵生銹?怎樣驗證猜想?如何驅趕空氣?如何阻止氧氣再次溶解?如何隔絕水分等問題?每個學生在做家庭實驗時,都要經歷這個過程。從而把課堂上難以完成的、本單元的重點、難點實驗化解于無數個家庭實驗室中。
六、要舍得花大力氣,構建基礎性知識的形成
本單元題型靈活、綜合性強。這就更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底,才可達到更高的要求。只有做好相關基礎性知識的教學,才能為以后教學掃清障礙。
下面以“如何證明鐵、銅的活動性差異?”的教學過程來闡述我的觀點。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是中考的重點。但是每年都有學生臨到中考,還不懂:方案中的藥品是干什么的?因此,我在此多花時間,讓學生做課堂的主體,師生一起探究這個問題。
學生在習題的鋪墊、啟發下,思路活躍,發言踴躍。學生發布方案,選取藥品,講解操作過程。繼而引導大家一起評價方案的優劣。這樣做雖然費時,但成功地使學生明白了方案的意圖。并且學會了設計最簡方案!對優秀生來說,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自信;對后進生而言,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在這多花點時間,值!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粗淺認識,不當之處,還望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1]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報10月第二版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