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多數學生感到數學有點枯燥無味,特別步入高中后,更有一批學生對此望而生畏。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改填鴨灌輸為科學傳授,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究,化死記硬背為合作交流,讓學生在“讀、聽、做、練、考”中,感悟、發現、探究、理解、運用數學,才能不斷提高數學教學的質效。
【關鍵詞】運用;教學方法;教學質效
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建立數學概念、熟悉解題思路、深入進行探究的過程,不但可以使學生系統的感知數學、理解數學、體會數學,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
一、注重學習情趣培養,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知能力
一是激發學習興趣。數學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教學中如教師把理論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學生在不知來源的情況下會對新知識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教學時要把知識還原到日常生活中,讓學生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讓生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轉變成通俗易懂的生活知識。
二是熟悉解題思路。學好數學,熟悉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是關鍵。解題過程需要學生用心琢磨、深入思考和總結概括,不斷地探索解題的規律。學生在課堂上要跟著老師的思路,展開思維預測下面的步驟,對比解題思路與教師所講的不同。課后要及時復習不留疑點。正確掌握各類公式的推理過程,對于有些題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時難以解決的難題,要冷靜下來認真分析,盡量自己解決。在學習過程中要及時歸納總結,把知識的點、線、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是樹立探究意識。中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對探究問題非常感興趣。教師要引導靈活運用學生所學的知識來進行計算、證明及邏輯推理等,把握規律,掌握方法,鍛煉思維。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這一心理特點,大膽創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實際問題。一道題多種解法,就能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嘗試各種解題思路,啟發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全方位、廣角度、多渠道去聯想、思考、探索,這樣不但加強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而且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
二、注重因勢利導施教,提高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力
一是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發揮好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對數學的熱愛,讓他們把學習數學作為自覺活動,主動去閱讀、思考、探究數學,成為數學學習的主體。筆者在教學時,主動改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探究、合作的好朋友,與學生一起研究、探討、切磋,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二是遵照汲取層次性。讓全體同學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必備的數學素養。滿足不同學生多種選擇的需要,使不同素質的學生都獲得最佳的發展機會。教學中,我以基本教學要求為核心,做到以生為本,分層施教,換位思考,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氛圍融洽,學生在解題、應用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的作用。
三是注重教學縝密性。教師要通過恰當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大膽猜想、主動探究、驗證結論、形成方法。如在球面幾何學習時,我通過豐富的測量、航空、衛星定位等問題,引導學生與平面幾何進行對比,讓學生探究球面幾何的性質,建立球面幾何的理論,讓學生以解決問題為線索,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建立數學理論,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逐步建立數學理論。
三、注重課外知識積淀,提高學生對數學的領悟能力
一是掌握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獲,通過自己的思維,去掌握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領會數學知識中蘊涵的方法。讓學生課前做好預習、課上記好筆記、課后復習反思,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是學好數學的關鍵。使學生要全面掌握概念、公式、法則、定理的數學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驟進行運算、論證。這樣才能從題海戰術中跳出來,輕松愉快地學好數學。
二是認真進行反思。學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上,對于一些難題以及綜合性較強的題目要認真思考、深刻反思、理清頭緒,做完題后要總結歸納。吸收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帶來啟迪,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感受理性思維的力量,感受到數學內部的美。
三是開展合作交流。合作學習意義的建立是調整學生群體間的交往行為,是一種開放的交流,著力營造引起學生心理共鳴、同頻共振的學習方法。許多個體不能完成的問題,通過群體協作配合就能迎刃而解。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搭建師生、生生之間溝通協調的合作交流平臺,讓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彼此之間在探討學習中共同提高。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們教師有責任、有義務靈活運用數學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樹學生學好數學鉆研精神,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
【參考文獻】
[1]《高中數學參考資料》.王同.北師大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2]《高中數學教師之友》.黃進濤.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