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是“講多讀少,問多悟少,靜多動少,道多文少”,有效性亟待提高。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根據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三要素,采取了精心預設、創設情境、方法指導、充分細讀等四項策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閱讀教學;有效性;現狀;提高策略
閱讀教學的效率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追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也成為教師們研究的重要課題。新課改之后,閱讀教學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式活了,多媒體亮了,掌聲響了,師生笑了。但當前仍然存在著片面追求學生參與度的現象,學生并未得到應有的發展,使我們的閱讀教學成為無效或低效教學。
一、閱讀教學的現狀
1.“講”多“讀”少。語文的美首先在于語言之美,它的樸實、華麗、凝練、雄渾、幽默等等帶給我們每一個人感情的依托,思想的升華。這種美不是靠著老師的講解來領悟的,必須讓學生自己反復閱讀玩味才能體會到的。
2.“問”多“悟”少。在實施新課程的課堂上,教師曲解了新課程要求,問題意識欠缺,由于對教材解讀和分析的不夠到位,往往不能從教材中提煉出應有價值,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情景活躍有余而充實度不足。一節課下來,對話是精彩的,討論是熱烈的,課堂氣氛是活躍的。但是由于缺少了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老師與文本的直接對話,師生均覺得空空的,不踏實。
3.“靜”多“動”少。我們的課堂,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引人注目的學生只有幾個,教師總會把機會讓給他們,他們對文章的理解,朗讀水平,分析能力都要比大部分學生高很多。殊不知,我們在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完成時,要看的不是這幾個人,而是整個班的學習情況。
4.“道”多“文”少。對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理解與落實欠和諧均衡,有片面看重過程,追求時尚方法的傾向,有熱衷于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領而不太重視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扎實訓練的傾向,知識和技能的落實相對粗疏,更不關注知識學習過程中富于內涵的“細節”。
二、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衡量閱讀教學有效性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課堂效率;二是教學效果;三是閱讀體驗。據此,我們在閱讀教學提效方面采取了以下策略。
1.精心預設,讓學生“悟”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深鉆教材,反復閱讀文本,對文本進行揣摩、解讀。只有教師對文本進行了正確的解讀,我們才能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正確的理解和感悟。設計時既要著眼于從學生的“學”出發,為學生的“學”服務;又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衡量學生,以學生的“主體”、“自動”(動口、動手、動腦)為前提,在學生沒能發現之處要做好預設,課堂上適時進行引領和點撥。如教學《一夜的工作》一課時,讓學生體會總理辦公室陳設極其簡單一段時,不能忽略“這是一座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先讓學生想象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里應該有什么,再把想象的和總理的辦公室陳設進行對比,最后抓住“一把”“一盞”“如此而已”等詞進行體會,學生就不難悟出總理的辦公室陳設極其簡單,從而對總理肅然起敬。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后,學生就能有意識地、主動地品味語言文字。
2.創設情景,讓學生“鉆”進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能恰當地創設情境,就能夠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融入到閱讀實踐之中,“悟”出文本要表達的情感。
3.方法指導,讓學生“動”起來。課堂僅僅40分鐘,如果教師講得多,分析得多,留給學生的讀書時間就少了,甚至會出現學生學完課文還讀不通課文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記得一位老師在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針對“作者寫的同一首詩,為什么父母會有截然相反的評價”這一問題,同學們展開了積極的探究性閱讀。發表個人理解和感受時,有的說,“巴迪年僅七八歲就能寫詩,母親看到兒子這么小就有佳作,當然興奮不已,為了鼓勵他,因此稱贊‘精彩極了’”;有的說,“巴迪的父親是編劇,他從文學的角度給予巴迪詩歌的評價,當然要求很高了;媽媽是從鼓勵的角度進行評價,當然會用贊揚的語氣了。”……學生們的思路打開了,思維“動”了起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多方位發展求異思維。這時,教師只要把握好主導方向,引導學生盡量遵循作者的意圖,把握好價值取向,讓學生與教師、文本三者之間敞開對話的心扉。正是在這一系列閱讀實踐中,使得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實踐了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4.充分細讀,讓學生“想”開去。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加強有感情的朗讀練習,讓課文內容變成一幅畫面浮現在頭腦中,這也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一種方法。文本是牽發學生學習思維想象的引路人,在講讀課文前,把文本教給學生,先讓學生在預習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再在不同場合(同桌、家庭)分別讀一遍課文,并請對方給予評價。在教學《世界多美呀》一課,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他看見天空是藍湛湛的,河水是碧澄澄的,樹木是綠茵茵的……老師讓學生想象小雞還看見了什么美景,并用上“碧澄澄”(ABB)這樣結構的語言來描繪。這就要讓學生理解文本、進入到文本中去多讀、多想象、多思索,學生思維活躍,有的說他看見太陽是紅彤彤的,有的說他看見花兒是紅艷艷的,有的說他看見稻子是金燦燦的……這樣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又發展學生語言,豐富了情感。
端正教學思想,實事求是,講求實效,以樸實的教風、最經濟的教學手段,努力追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真正促使學生有效地發展,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崔允:《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肖成全:《有效教學》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作者單位:四川省安岳縣東方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