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實踐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反思,這對我們的教學和自身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美國學者波斯納也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這樣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可見,反思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下面談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粗淺的做法。
一、備課后的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新課程改革實驗無疑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特別是備課的工作量。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總是對照課程標準,同時對照新舊教材,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可以說準備十分充分。即便如此,在每次備課后,我們都應反思:是否體現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否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有沒有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有沒有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備課后的反思,可以使教師了解教學理念的貫徹情況,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使用是否科學合理,能發現備課中的細微問題和漏洞,及時進行更正,以使備課盡量達到完美,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如我在備好“能量的釋放和利用”預習提綱后進行反思,發現我的預習提綱之一是“什么是呼吸作用?試寫出呼吸作用的公式。”這是需要學生建立在對初中的相關化學知識有一定知曉的基礎上,如果這些知識學生沒有的話,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發現問題后,我馬上修改教學設計,安排學生先回憶上節課上做的三個演示實驗,得出的結論,再讓學生聯系前面學過的光合作用公式,然后實施后面的教學。
二、上課后的反思
課后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致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后的教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下面談談如何寫教后隨筆(教后日記):
1.記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后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于“完善”。例如講授“能量的釋放和利用”第二課時,筆者發現學生經過自主預習和小組合作后,在小白板上寫呼吸作用的公式時,寫對的小組很少,有的甚至全班沒有一個小組寫的是對的,即使老師點撥后,還有三分之一的小組可能會寫錯。經過反復思考及和個別學生交流過后,筆者找出了問題所在:原來學生不知道公式是什么意思。后來在其他幾個班教學時,我試著改變了教學設計:在學生預習時,我就把呼吸作用的公式以填空的形式寫在黑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經過5分鐘預習后,已經有很多學生寫出了公式,再經過五分鐘的小組合作學習后,白板展示時只有個別小組寫錯,有的甚至全班9個小組全對。
2.記得意之作
主要記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如筆者在聽 “眼球的結構”這節課時(眼球的結構既是教學難點,又是教學的重點),發現該教師的教學設計很巧妙,把復雜、繁瑣的知識用簡明的字組成口訣:“無色角膜,白色鞏膜。虹膜中央是瞳孔,晶狀曲度睫狀體,營養眼球脈絡膜”,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使學生很快地記住了眼球的結構,既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不虧為得意之作,對以后的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學習“呼吸運動”時,可以把有關胸廓內容編成口訣:“胸廓形似小鳥籠,容納保護心和肺,上端有膈分腹胸,吸氣下降呼氣升”,這就有助于學生記憶,深受學生歡迎。這些做法顯然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得意”之作。記錄它們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學使用,并在此基礎上發展。
3.記創新之花
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學習“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時,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是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葡萄糖、部分水分和無機鹽,為什么腎小球要先把這些物質濾過出來,再由腎小管來重新吸收,這不是多此一舉,沒事找事做嗎?此時筆者沒有立即回答學生的提問,而是先讓他們小組內討論解決,這使學生記得深刻,對于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加以反思有助于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督促我們更加認真備課,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作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4.記再教之果
通過梳理與反思,特別要反思學生的意見,因學生意見是自己教學效果的反映,這也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渠道。對課堂的教與學和得與失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對如何再教這部分內容做些思考,寫出“再教設計”,并在課堂上實踐。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在反思后筆者還將反思所得記錄下來,及時對課堂教學進行修正。
三、修正后的反思
生物學教學工作,不同于主科教學,每個教案至少要上6遍以上,每個教案在第一個班進行了教學后,筆者都要及時進行反思,對于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修正。修正后筆者同樣要進行反思:修正后是否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修正后是否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識?修正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更加合理有效?其實,修正后的反思是為了進一步的修正。因此通過修正后的反思,可以使教學設計更加合理、更加科學,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使學生學到更多的有用的知識。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合理、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因此我們要經常反思,不斷地發現困惑。經常反思,就可以減少遺憾。同時還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理念,汲取陽光和雨露,使自己的教學藝術之樹常青。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