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從事教育工作已經整整20年了。20年來,在和許多老師、家長的接觸、交流中,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不僅家長們“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思想日益迫切,有些老師也明顯地產生了“盼鐵成鋼”的心態——他們希望自己所教的孩子都能如自己心中所愿,行為習慣都是最好的,各科學習成績都能得第一。面對這種心態,我不禁要問:“老師不以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的選擇和實際能力,也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事事都想控制孩子……這樣教育的結果,能是圓滿的嗎?”
其實,只要我們正視現實,冷靜地分析一下,不難看出這種“志在必得”的教育觀的不合理性。光從學業這一方面來談,盡管我國高等院校每年都在擴招,但能夠上大學的考生也只占同齡人的一小部分。如果只以“考進大學”為成功的標準,那么享受“成功”果實的僅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及其家庭,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則注定要成為“失敗者”。現實和理想的巨大反差,很容易導致家長、孩子的成就焦慮。
如果我們這些做教師的,能從另一個角度想:成功的路有千萬條,成功的標準也有千萬個,何必對孩子苦苦相逼呢?假如我們不是抱著“志在必得”的心思去逼迫孩子,而是試著用一顆平常心去影響、教育孩子,也讓他們都擁有一顆平常心,我想孩子們的生活會過得從容自得些。
那么,我們如何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每一位孩子呢?我覺得:
一、寄予孩子的期望要適切
如果老師們對孩子的期望不能和實際情況相符合,不僅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種焦慮的狀態里,無法保持平常心,也容易讓孩子喪失信心。
小朱是我曾經教過的學生。他天資聰穎、頭腦靈活,對語文學習有濃厚的興趣,語文成績較好,他父母和教語文的王老師對他的期望值也極高。可是五年級的下半學期,身為班主任的我發現知識面廣、思維活躍的小朱同學出現了一些反常現象:例如遇到語文學科的閱讀感悟題,他一反常態,不敢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吞吞吐吐;在做語文調查練習題時,他總是猶豫不決,卷面上涂涂改改。期末考試語文成績直線下降……我找小朱同學談心,他告訴我,王老師和爸爸媽媽對他語文學習成績的要求特別高,要求他每次考試成績都要是班級第一二名,如果達不到要求,爸爸就會臉色陰沉,抽煙嘆氣;媽媽不但失望流淚,嘴里還會嘮叨:“完了,沒指望了”;特別是看到王老師搖頭、傷心、失望的樣子,他心里就會掠過一陣陰影。這樣小朱同學越想學好,就越怕失誤。有時候,一道題目,明明做對了,他還是害怕自己粗心失誤,考慮不全,就反復地改,改到最后反而全錯了。交談中,小朱同學的一句話久久地在我耳邊回響:“我很想達到王老師和爸爸媽媽的期望 ,可越想盡力,心里就越害怕,成績也越不理想,怎么辦呀?”
多敏感的孩子呀!老師、父母過高的期望,傳遞給孩子的只能是焦慮的情緒、失敗的體驗。后來我們找來語文王老師和小朱的父母,告知了他們孩子的心理,希望他們也調整一下心態,多了解孩子,多尊重孩子,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用一顆平常心來設定期望值。漸漸地,小朱同學走出了低谷,又活潑、開朗起來了。
二、供孩子選擇的余地要寬泛
老師可以給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但同時也要告訴孩子,人生必然有挫折和失敗,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不必苛求孩子事事“盡善盡美”。
小晗同學是個興趣廣泛的小姑娘,從幼兒園大班起就跟音樂顧老師學習拉二胡。小晗同學接受能力強,練習刻苦認真,經過兩年的努力,已順利地達到二胡業余三級的水平。可是到了三年級上學期,據小晗父母反映,孩子對拉二胡產生了厭倦情緒,一提拉二胡就煩躁,許多曲目的練習始終過不了關,當年的業余四級考核自然也沒通過。顧老師覺得是事出有因,就主動地找小晗同學聊天、談心。小晗告訴顧老師,她對珠心算有濃厚的興趣,想報名參加珠心算興趣小組學習,可爸爸媽媽覺得她每天要拉二胡,時間緊,就反對她參加。顧老師考慮再三,多方征詢意見,說服小晗父母順著孩子的興趣,讓小晗參加了珠心算興趣小組。兩年來,小晗同學興趣盎然、成績優異,先后兩次代表淮安市參加全省、全國組織的珠心算競賽并獲得一、二名的好成績。據小晗父母說,平時學習之余,小晗還會欣然地拿起二胡拉上幾曲,顯得悠閑自得,張馳有度。
顧老師尊重孩子的選擇,用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挫折、失敗,給孩子留出寬泛的選擇余地,讓孩子自主發展。這種做法是很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借鑒與學習的。
三、盡早灌輸孩子“平常”的幸福觀
追求幸福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如何從小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老師們應該擔當起相應的責任。
許多老師在課余時間組織孩子走向社會,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如:參加公益勞動、走進農家、拜訪貧困家庭、慰問孤寡老人、與殘疾孩子手拉手活動等等,讓孩子們在與社會各個層面的廣泛接觸中,感受什么是幸福。還記得去年我們組織一些在城市中生活的獨生子女與偏遠山區孩子手拉手共同生活一日的活動后,一個孩子在日記寫道:“天啦!他竟然用手指頭把鐵盒子里的餅干屑一點一點地拈起來,抹在奶奶的舌尖上,看到相依為命的祖孫二人臉上露出的笑容時,我的心被震顫了,我明白了,這就是孝心,這就是愛,這就是幸福啊!”
一次刻骨銘心的活動,一個真實的感受,比什么言語說教都來得直接、有效呀!這些活動讓孩子懂得平常生活中的幸福與理想中的完美幸福是有出入的,幸福不是以物質標準來衡量,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悟的。可見,老師們通過適當的渠道盡早地向孩子灌輸“平常”的幸福觀,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交給孩子一把打開幸福之門的金鑰匙。
老師們,如果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給孩子適度的期望,多給孩子一些退路和回旋的余地,引導孩子樹立“平常”的幸福觀,這樣做也許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們會發展得更好,他們的學習、生活會更加和諧。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