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031-01
摘要:電視法制節目遍地開花,觀眾對法制節目的認可,不僅讓他們獲取了法律知識,也給他們以精神享受,但目前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法制報道反而成了犯罪\"教材\", 人為地教會了一些違法分子犯罪方法,一個成熟的法制節目應當做到對社會的全面引導,增強介入社會生活的廣度和力度,作為電視臺的法制欄目,只有更好的解決面臨的問題,才能更好的為不斷增長的法制需求服務。
關鍵詞:法制節目 建議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視法制節目遍地開花,幾乎全國各省市臺都有各種類型的法制節目。中央電視臺還專門開出社會與法頻道。法制節目的興旺,一方面是順應了中國“以法治國”的指導方針,另一方面也因為觀眾有迫切需要從法制案件中獲取法律知識的強烈愿望。因此,法制節目近年來日益成為熒屏上新的收視熱點之一。
應該說,法制節目既有新聞節目的時效性,又有專題節目的深度性。 據有關方面調查,現在觀眾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除了新聞、綜藝以外,就是法制節目了。這充分說明觀眾對法制節目的認可,節目不僅讓他們獲取了法律知識,也給他們以精神享受。
盡管我國的法制節目正在不斷成熟和完善,但目前還存在著很多不足。
首先,報道違法犯罪案件的目的,原本是要提醒人們防微杜漸、遠離犯罪。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報道有時反而成了犯罪“教材”。很多法制類節目都采用解剖罪犯心理、展現作案過程的做法,把法制電視節目劇情化和故事化。一些節目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視率,過分渲染暴力、色情,或是在描述罪犯作案細節上花費太多的筆墨和鏡頭,人為地教會了一些違法分子犯罪方法。另外,一些節目動輒以“血案現場”、“命案直擊”等醒目標題刺激人們的感官,調動人們的觀賞興趣。還有一些節目為了增強節目的現場感、可視性、趣味性,滿足人們的窺視心理,紛紛采用真人扮演,將罪惡的犯罪經過在熒屏上重現一遍,讓人倍感驚險刺激。最后,收視率是上去了,但觀眾都把興趣和注意力投入到罪犯的作案細節,節目本身應該承載的法律教育功能卻被忽視,這樣的法制節目無疑背離了普法教育的宗旨。因此,不應讓法制節目成為犯罪“教材”。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曾經說過,社會新聞,這向來是追求轟動效應的傳媒最鐘愛的東西:血腥、慘劇和罪行總能暢銷,為抓住公眾,勢必要讓這些作料登上頭版頭條,占據電視新聞的開場……。這個說法在西方世界有一定的印證,但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從我們法制節目的收視情況來看,有社會轟動效應的法制節目確實受到觀眾的青睞。但是,怎樣使我們的法制節目既讓廣大觀眾愛看,又不違背以正面報道為主的理念,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肅課題。
其次,作為一種覆蓋廣泛、影響深遠、聲形并茂的大眾傳媒節目形式,法制類節目承擔著一部分司法監督的光榮使命。在現實生活中,找法官無濟于事而找記者卻使問題得到解決的一些事件,導致個別記者產生了“角色錯位”,以“無冕之王”自居,試圖用“輿論審判”去代替人民法院的司法審判,試圖以法制節目的輿論監督去代替專門行使國家法制監督職能的國家機關的監督,這種做法,只能讓受眾對節目的作用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將給法治和秩序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不能用法制節目制造“輿論審判”。
再次,電視法制節目選題應當廣泛,避免重刑事輕民事、重刑事輕經濟、重刑事輕行政。一個成熟的法制節目應當做到對社會的全面引導,增強介入社會生活的廣度和力度,對于諸如勞動用工、稅收、房地產、知識產權、產品質量等民事的、經濟的、行政的,乃至法與道德等邊緣性法律問題,電視法制節目都可以進行深入的觀察和思考。但是,有的電視臺為了搶奪觀眾,越來越注重本臺法制節目的“分量”,爭著搶著拍大案說大案,把老百姓生活工作中的小矛盾、小沖突冷落到一邊了。這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法制節目選材控制比例問題;二是法制欄目導向性問題。重刑事案件報道,主要是一些從業人員認為刑事案件更具可視性,易展示,收視率相對高。但這樣的節目缺少法律知識教育的含量,選材比例過偏,對群眾的幫助不大。受眾對經常發生在身邊的民事、經濟、行政、勞動等糾紛更關心和關注,這些糾紛中往往也存在群眾認識比較模糊、需要填補空白的法律知識。因而,法制欄目要貼近群眾,就是要善于捕捉群眾所關心的題材內容,以生活解讀法律,以法律引導生活。只有緊緊把握住這一點,才能體現法制節目“普法”這一根本宗旨,形成觀眾對法制欄目的收視定勢和期待效應,從而獲得更大的收視效果和傳播效果。
中國的法制建設成就斐然,這與媒體的推動有很大的關系。而作為電視臺的法制欄目,只有更好的解決面臨的問題,才能更好的為不斷增長的法制需求服務。
參考文獻:
[1]《現代傳播》200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