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185-02
摘要:為了更好地推動新時期下的農村體育發展,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背景下“新農村體育”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研究新農村體育的現狀,提出了在和諧社會視角下建設新農村體育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 農村體育 建議與對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在新時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廣泛開展農村體育活動, 對于增強廣大農民體質、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建設文明和諧的新農村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發展農村體育是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是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支撐因素,又是活躍農村群眾生活,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
1、小康社會建設中我國新農村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1.1農村管理體制改革,基層體育管理部門職能弱化
我國農村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村莊重組”,進而引發了鄉鎮機構的改革。具體到村落,由于村落合并,村干部精簡,村共青團、婦聯、民兵組織由以前的3人減至1人,身兼數職。與之同時,不少縣(區)和鄉(鎮)也撤消了體育部門,而將其置于他人門下或與文化部門、教育部門、衛生部門等合并重組。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基層體育主管部門的權限,使得基層公共體育事業,包括農村體育的政府管理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
1.2 農村勞動力流動人口增多,農村體育主體力量受到削弱
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有8800萬流動人口,其中,大部分是農民工[1]。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顯示,1978—2000年,中國農村累計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業勞動力1.3億人,平均每年轉移591萬人。在農村勞動力流動人口中,青壯年勞力占絕大多數,他們是農村體育的中堅力量,但其長年漂泊在外,無形中削弱了農村體育的主體力量。
1.3城鄉經濟差距日益突出,農村體育的經濟基礎薄弱
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農村經濟基礎長期薄弱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如,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0年的2.79∶1擴大到2005年的3.22∶1,消費比從2000年的2.99∶1擴大到2005年的3.09∶1。總的來看,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消費結構、耐用消費品擁有情況均落后城市10余年[2]。農村經濟發展的局限性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
2、農村體育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2.1農村體育發展的建議
2.1.1強化政府體育管理職能
發展群眾體育事業是各級人民政府的基本職責。目前,縣級人民政府應確立鄉鎮體育發展目標,將體育工作納入鄉鎮主管干部政績的考察內容。同時,鄉鎮政府應把體育事業納入鄉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成立體育工作領導小組、農民體育協會以及老年人體協等,由鄉鎮主要負責同志參與領導。建立文體站(或體育辦)等機構,配備文體(體育)專干,關心、支持、督促他們的工作。
2.1.2加強培育農村體育的主體力量
根據陸學藝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中對農村社會階層的劃分,認為現今農村已經分化為8個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農民工階層、雇工階層、農民知識分子階層、個體勞動者和個體工商戶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鄉鎮企業管理者階層、農村管理者階層。綜合來看,農業勞動者階層中比較富裕的農業勞動者和溫飽型農業勞動者、農民工階層中離土不離鄉的農民工、農民知識分子階層、農村管理者階層最適合成為農村體育的主體力量。因此,應努力將其培養成農村體育的中堅力量。
2.1.3多方籌措資金,保障農村體育的正常運行
在資金投入上,縣級財政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適應增加農村體育經費的投入,加強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鄉(鎮)政府應將每年的農村體育事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時,各地還應因地制宜出臺一些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私營企業主積極參與公共體育設施的投資和建設。
2.2農村體育發展的對策
2.2.1因地制宜 我國有近九億農民,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農民體育也就沒有全民健身。1990年以來,國家體育總局和農業部、中國農民體協組織的“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己連續開展了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要在此基礎上,下大力氣,進一步加強合作,抓出新的成效來,使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農民人數逐年有所增加。要結合農村實際,探索適合農民特點的體育活動方式,提高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比例。農村體育與其他各類人群的體育不同,要照顧農民的生產、生活特點,因時、因地、因人、因項目制宜地開展農村體育工作。因時就是要區別農忙和農閑,冬春和秋夏等不同季節,多在農閑和冬春以及春節期間開展體育活動。因地就是要考慮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區不同的自然條件。
2.2.2分類指導 有針對性地做好農村體育工作。我國地區差異較大,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開展農村體育可以采取不同的對策。富裕地區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要通過發展體育市場,鼓勵農民自己投資,“花錢買健康”開展體育活動,走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的路子。貧困地區要根據當地實際,以政府為主導,通過開展體育活動,幫助農民改變傳統觀念,立志、立教,促進扶貧開發。對西部地區要加大支持力度,盡快全面實施“雪炭計劃”。
2.2.3利用節日 農村聚會一般選擇在節日。要利用節日人多勢眾的機會,開展群眾體育活動。各地在元旦、春節、國慶期間都要開展文化體育活動,舉行拔河、籃球、乒乓球等比賽。少數民族地區還要有民族特色的比賽項目。特別是春節假期時間較長,民眾聚會機會增多,安排好春節度假,過好喜慶文明的節日,也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責任。多年來各地都把體育活動作為春節度假的一種重要形式,使春節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起到了寓教寓樂的作用。
2.2.4改善條件認真貫徹執行《體育法》,切實改善農村體育設施條件。在場地、經費等方面保證對農村發展體育的投入。進一步開展好農村體育先進縣和體育先進鄉鎮的評選,以先進帶動后進,不斷提高“四大件”體育設施的標準。做好農村鄉鎮的全民健身路徑的建設。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建設農村體育設施的支持力度,把體育設施建設統一納入城鎮建設規劃中去。新興城鎮的體育設施建設必須與城鎮總體建設相配套。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財力的增加,政府應當相應地增加修建體育設施的投入。隨著我國體育社會化的發展,體育經費來源渠道增加,政府財政的投入在體育運動設施建設總投入中所占比例可能減少,但投入的絕對數應當隨著物價的上漲和財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遞增。這是由于體育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的性質決定的。這在貧困地區更為重要。
3、結語
新農村體育、新農村、小康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一脈相承的。沒有“新農村體育”的發展,就談不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問題解決不了,小康社會就只能是紙上談兵。認清這一點有利于端正人們的農村體育觀念,為新農村體育發展提供思想層面的源動力。然而,任何事物的完善和發展都須經過一定的階段,徹底改變我國農村體育長期落后的面貌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須與新農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同步推進,只有這樣,新農村體育才可能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劉梅英.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的發展契機[J].體育文化導刊,2007(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