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044-01
摘要:關注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的成長,更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筆者結合所在學校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提出一些語文課堂教育下的留守兒童語文教學方法,以饗同仁。
關鍵詞:留守兒童 性格 心理 語文教學方法
一、留守兒童含義的界定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打工、經商而將孩子交由祖輩或親屬監護的未成年人,是近幾年我國研究者廣泛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二、留守兒童特殊性格及心理的形成
1、親情缺失導致性格缺陷。絕大多數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表面上,這是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父母在愧疚和補償心理的作用下,對孩子進行一味的放縱和溺愛所形成的。從深層次看,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而絕大多數的留守兒童又都是隔代教育,這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所以,親情的缺失已經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孩子的性格發展。
2、教育錯位致使價值偏差。由于外出務工的熱潮方興未艾,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得到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部分父母們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孩子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并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抬頭。
3、交流不暢形成心理障礙。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甚至領會不到他們的情緒和情感變化,這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導致心理障礙,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
三、語文素質教育的任務和目標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如何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去解決留守學生中存在的困難,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是一道無法繞過去的坎。正如于漪教師所言:“離開了人的培養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語文教學根據學科的特點,須引導學生在素質方面扎下深根。培養學生成為現代化建設者須著力培養他們成為文明的人,有良好的習慣,有奮發的精神,有追求真知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客服困難,鍥而不舍的意志與毅力,這些可以通過嚴格的語文訓練來培養。”①基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根據本校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提出在語文課堂上實施留守學生教育的點滴做法,以啟迪同行。
四、語文課堂教育下的留守兒童語文教學
1、聽故事——激發留守兒童特有的情愫。
由于留守兒童年紀尚小,所接觸的知識及其有限,思想感情和成人相比又有不小的差距。加上我國古今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要激發留守學生對這些傳統文化和祖國產生愛的情愫,必須要有一個“引子”,這個“引子”就是講故事。如果編上一個小故事做“藥引子”,他們就會倍感興趣,獲得熏陶。加之留守學生異于普通學生的人生經歷、家庭結構、心路歷程等,他們更能對故事產生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如果教師能抓住這一點,將語文學科特有的人文性運用得當,把教學內容多用故事的形式展示出來,或許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部分留守學生厭學和畏難的心理。
2、說感受——矯正留守兒童病態的心理。
留守兒童之所以在心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障礙,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不會傾訴、不敢傾訴。其實,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只是我們教師沒能給他們一個可以訴說的平臺。如果在語文課前的幾分鐘,讓留守兒童登上講臺,敞開自己的心扉,向老師和同學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暢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理解,那么,留守學生的煩惱和困惑或許會消弭于無形,其畸形的心理也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最大的糾正,這對留守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
3、讀美文——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人格。
“初學語文,基本上就是用朗讀來熟悉課文的語言和內容的,以朗讀意會之,以意會朗讀之,用朗讀獨出自己的理解和領悟。”②因此,朗讀不但是語文水平提高的手段,而且對于留守學生性格的改變也有相當的作用。讓留守兒童在早自習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優秀的詩詞和美文,細細地加以品讀,不僅可以促進他們智力和語言的發展,而且還有助于他們性情的陶冶,能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審美的藝術鑒賞力,從而克服和改變自己內向、自卑、悲觀、孤僻的性格缺陷,讓他們的生活更多一些五彩的陽光和亮麗的色彩,讓他們能笑著走向屬于自己的成功。
4、寫片段——放飛留守兒童美好的心靈。
留守兒童大多年紀小、學識淺、社會閱歷不豐富,因此,對于來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綜合能力并需要復雜思維活動的作文,一開始不可能考慮到全文的內容和結構,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可以將一篇作文分為若干個片段作文來寫,從而降低作文難度。在內容上,教師應引導留守學生將真、善、美的素材寫入作文,并持之以恒地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必要的引導,讓這些價值觀已經偏離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留守學生在寫作中不斷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重新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讓“讀書無用論” “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淡化出他們的生活圈子,重新樹立健康積極的心態,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讓他們健康茁壯成長,是我們教師的責任與義務。作為一名扎根農村的語文初中教師,我深知,只有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聯系留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他們獨特的性格和心理,真誠付出,方能在留守學生教育方面結出令人欣慰的果實。
參考文獻:
[1]于漪.追求綜合效應[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3).
[2]蒙應,余忠培.留守兒童家庭教育100問[M].中國農業出版社,農村讀物出版社,20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