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062-01
摘要:課程改革要求高中美術欣賞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不斷更新,要求教師合理把握教材的同時要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拓寬教學思路,發揮美術學科的優勢,以美術欣賞教學為載體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提高全體學生的藝術素養。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美術 欣賞課 教學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美術專業知識和教學實踐談談對高中美術欣賞的幾點體會。
一、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的基本特征
解析傳統的美術作品的研究資料很多,有很多教學資源可以利用,它比較適合當代的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一方面,它滿足了師生對藝術的渴望和需求;另一方面,它營造了很好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但是在欣賞現代美術作品的時候,情況并非如此。問題在于理解和欣賞現代藝術的著眼點通常不能被學生所接受,學生們對“作品情境”的理解和感知也很困難。這并不是說對傳統藝術的理解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是,一個不具備現代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傳統美術作品而不能欣賞現代美術作品。例如,在凡·高、畢加索等大師的名作前,許多大學生常常向專業老師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這些作品好在哪里?”因此,全面了解中外美術歷史,包括了解當代的美術發展及其成就,是高中美術欣賞教學重要的教學內容。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欣賞教學
欣賞啟發性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通過提示、參與分析、組織討論等手段來讓學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閱讀作品,自己做出對作品的理解和評價。這種方式真正體現了學生自己感受,閱讀作品,深入理解的主體參與性,從欣賞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賞之中,從而最終達到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作為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對作品進行直接的瞬間觀察和感受來獲得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第二階段參與分析,即理性分析階段,教師讓學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著自然的引導學生從作品的體裁、題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間、肌理、風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進而逐漸由表及里的推進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終引發對藝術形象構成和思想內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過作品傳遞的信息是什么?經過分析比較后,再次感受作品,學生就會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評價,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來促使學生更深入的閱讀作品、豐富相關美術、歷史等知識,查閱有關資料。
三、藝術的審美價值與評價
1.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藝術的審美價值具有客觀性。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由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人們的藝術價值觀也會有差異,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但這并不意味著審美價值沒有客觀性,因為價值并不等于評價,它們之間是既統一又對立的關系。文化習俗和個體經驗是造成審美價值和審美評價不統一的主要原因。在對某一作品的審美判斷中,不同的主體會出現不同的審美感受,因而也會得出不同的審美評價。
2.審美評價的功利性
在美術欣賞中,對作品的審美感知具有社會功利性。一方面,審美意象和信息在激發主體審美經驗的同時,也可能激發起個人的現實意識,即審美判斷中潛伏著利害判斷。我們對畫中葡萄的色彩和形狀產生美感體驗的同時,也可以作為“望梅止渴”的生理體驗,純粹的幾何形所傳達出的普遍情感也能激起個人無意識的利害判斷;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著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因為審美價值的判斷要受認識價值和倫理價值的制約,即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制約著審美價值判斷。
3.審美評價的結果是主客觀的統一體
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應對自己的判斷作內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審美的和非審美的成分。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用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例如,使用“老師體驗到?”和“老師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即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的和永久的成分,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審美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一。
四、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提高自身藝術素養迫在眉, 美術欣賞課的學科特征要求美術教師有豐富的美術史、美術基礎、美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等理論知識的素養。作為美術教師還應當形成現代文化心態,廣泛的了解和接納來自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藝術流派的美術作品,形成一種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礎上的審美文化態度。例如:參觀博物館,重大展覽,利用網絡資源等,這樣有利于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了解當代美術的特征,從而學會鑒賞,學會評論,以加深對美術的理解。此外,還要積極思考、探索,加強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以迎接高中美術課程改革提出的挑戰。
五、要美術常識學習和作品欣賞并重
美術常識課和美術欣賞課在一般場合并不分開,統稱為“美術欣賞課”。美術常識就是關于美術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美術語言等,美術常識重在研究為什么美;美術欣賞是一種視覺心理活動,重在感受美。如果美術欣賞課只重視作品的直觀感受分析,而忽視了美術基礎知識的學習,缺乏對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結果必將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賞方法難以掌握,欣賞能力難以形成。美術欣賞只是停留在簡單的甚至膚淺的層面上,高層次的美術欣賞應以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為理論支撐。如:欣賞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匯爵士樂》,若以像不像去評判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運用點、線、面的縱橫交錯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積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給人造成的心理感受與爵士樂、百老匯所特有的屬性的聯想和分析,學生是不會正確理解這件作品的。所有這些,若不通過美術基礎知識,對作品進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評述它,美術欣賞難以收到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盡管教學活動的各個階段和各個層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須圍繞著以提高學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對形式意味的直覺能力為目標來教學。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讕. 教育學[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大根. 美術教學論[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3]尹少淳. 美術與美術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