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011-01
摘要:輿論監督,是廣播媒體行使責任的重要武器,是上情下達的延伸。只有通過正確的輿論監督,才能對各種權力機關,政府職能部門的違法違紀行為,起到有效的監督,對危害社會的不良行為,進行揭露和批評,幫助群眾維護合法權益。因此,不斷強化廣播媒體的輿論監督監督功能,是新聞宣傳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政治監督力量。
關鍵詞:地市級廣播媒體 強化 輿論監督
近年來,新聞輿論監督以嶄新的形式出現在受眾面前,發揮著其他監督形式無可替代的強大威力。在新形勢下,廣播媒體更應該強化輿論監督的使命,從突出地市級廣播媒體優勢、打造積極、正義的采編隊伍,掌握科學的報道藝術、尋求政府支持等方面下功夫。本文試圖從以上方面展開敘述,希望能對地市級廣播媒體探索如何強化輿論監督起到借鑒作用。
一、突出優勢、創新形式
相對平面媒體而言,廣播在輿論監督節目上其實更勝一籌,這是基于廣播擁有做輿論監督的兩大優勢:一是直播、二是互動。首先,廣播記者可以通過現場直播,直接、迅速地將問題傳達到社會和政府職能部門,這是時間上的優勢。其次,主持人可以通過聯系記者、聽眾、主管部門,實現三方互動,如面對面交談,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
如今,各家電臺行風熱線、領導訪談類節目風生水起,正是廣播輿論監督節目愈發被重視的表現。這不僅能在聽眾中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還能擴大受眾群體,提高廣播的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因此,做好輿論監督類報道,地市級廣播媒體要進一步創新形式,提高質量,了解群眾關注的熱點和困難,將群眾的實際問題與政府職能聯系起來,將這類節目努力辦成傾聽民生、解決民困、服務發展、群眾歡迎的品牌節目。
二、打造積極、正義的采編隊伍
地市級廣播媒體要搞好輿論監督,首要的還是要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紀律嚴的編輯記者隊伍。只有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才能掌握好大局,及時、有效地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正確發揮新聞輿論監督作用。
當然,這絕非易事。這需要地市級廣播媒體記者首先要具有深厚的政策水平和理論功底,對實際工作和群眾情緒有深切的了解,能夠憑借極大的政治敏感和非凡的洞察力,形成輿論力量,取得非凡的宣傳效果。其次,還要有敢于監督的策略和善于監督的策略,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在采訪和報道的過程中,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以人民的利益為重,能夠實事求是地做好細致的調查研究,核準事實,并認真地加以分析和判斷,得出準確結論。
三、掌握科學的報道藝術
輿論監督不是“硬碰硬”,要尋求科學的方法。不斷改進報道方式,提高輿論監督和引導的藝術,把握報道規模、報道數量和頻率,使報道取得應有的社會效果。
面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人民群眾不滿意的事情,不能不分緣由地猛烈批評,要區分不同性質的新聞事實,通過不同的方式加以報道處理。
近年來,三門峽人民廣播電臺連續幾年對本市的“環保世紀行”活動進行了“得力、得當、得法”的宣傳報道,一大批達不到排污治理標準的企業受到處罰,廣大群眾聽到報道后拍手稱快。實踐證明,正確的輿論監督對于揭露消極落后現象,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著其他方式無法替代的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因此,地市級廣播媒體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斷強化輿論監督報道。要以解決問題為一切工作的目標,要著眼于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解決矛盾,堅持把社會利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好輿論監督工作。
四、尋求政府支持
雖然地市級廣播媒體的輿論監督職能之一是對政府部門工作的監督,但這并不意味著要與政府部門呈現對立的狀態。一個節目要在地方生存多年,在群眾心中樹立良好的印象,反而應該與政府部門搞好關系,并尋求政府的支持,這樣才能促進矛盾的解決。
輿論監督倡導適度性的監督,為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幫忙”,而不是“添亂”。輿論監督要根據新聞事實,宜快則快、宜慢則慢,把握好時機,巧借政府職能部門之力,輿論監督才最有效力。2010年,三門峽人民廣播電臺依托“行風熱線”節目平臺,在三門峽市政府糾風辦的主導下,緊緊圍繞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以很強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感性,對行業不正之風、職能部門相互間推諉扯皮、環境執法不作為、不法商販制假售假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揭露和鞭韃,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廣泛宣傳,在調解社會矛盾、紓解社會情緒、促進社會和諧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這是我們在輿論監督方面積累的成功經驗。
五、努力克服困難
近年來,輿論監督受到嚴峻挑戰,對地市級廣播媒體來說,也變得更為艱難。由于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管轄,地市級廣播在進行輿論監督的過程中,往往會處于尷尬地位。由于相關部門不愿面對媒體,造成記者采訪難、取材難、播出難,致使聽眾投訴的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
長期下去,不少地市級廣播媒體變得膽小和麻木,不愿承擔風險,不愿搞批評報道,從而放棄了輿論監督的社會責任。對此,媒體要努力克服這些困難,要了解到這些困難是客觀存在的,是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不斷磨合的過程,正是媒體實現輿論監督的好機會。從主觀上,媒體需要一種精神動力,主動出擊,迎難而上。而這種動力的源泉就是老百姓,要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因此,地市級廣播媒體要具備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深刻認識媒體的功能,敢于揭露和批評陰暗的、消極的、丑惡的東西,敢于講真話、敢于維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廣播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一切有理想、有事業心、有責任感的新聞工作者都應該以黨的利益為重,切實做好新聞輿論監督工作,提高輿論引導水平。
參考文獻:
[1]李靜.廣播如何辦好輿論監督節目[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0)
[2]許鑫.新聞媒體強化輿論監督效能的途徑[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3]施秀娥.談地方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的尷尬[J].山東試聽,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