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106-01
21世紀是生物科學領先的世紀,高科技生物技術研究和成果應用早已成為人們日益關心的熱門話題。如何適應時代要求實施創新教育、培養一大批領先的科技人才是擺在我們生物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生物教學工作者必須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更新教育觀念
時代在發展,環境在變化,學生的思維在變化,生物教學的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能否更新和創新,是我們教育教學工作能否順應時代要求、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實踐證明:生物教師唯有樹立創新教育理念,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具體講就是要變傳統“標準”型教育觀為創新型教育觀,變“師道尊嚴”為師生民主平等的師生觀,變應試教育觀為素質教育觀,變傳授知識的教學觀為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觀。
二、創新教學方法
在生物教學中,倍受教師青睞的傳統“講授法,現已受到嚴峻挑戰,它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創新教育的要求。生物教師應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討論式學習、合作型學習、自學式學習。初中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探究式學習應受到特別重視和廣泛采用。其過程是:提出課題一設計—探究—結果—分析、評價。其特點是:以問題為中心,學生自主探索(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重在發現,學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例如,“種子萌發條件”的探究活動,首先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種子萌發可能的條件;如水、空氣、溫度等,接著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實際操作,收集實驗數據和資料,再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還可采用“發展問題教學法”和“多角度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極為重要。所謂“發展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在學生解答了某一問題后,要求學生對所解出的問題適當加以變化和發展,并編出發展題,師生共同解答。例如,學生解答了有絲分裂問題后,可變化為減數分裂題,解答了減數分裂問題后,再變化為遺傳規律題。所謂“多角度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啟發學生盡量從不同角度來認識同一問題的性質和解決方法。例如、針對“如何使農作物增產”這個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礦質營養、遺傳以及生態的角度去分析解答。
三、更新教育手段
現代教育手段在當今教育和未來教育中應發揮特殊作用。課件輔助、多媒體教學是當前國內外教育技術的發展和課堂教學改革的新趨勢,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均宜、交互性強等優勢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境界。它能增大教學容量,開闊學生視野,誘發學生思維;它使生物課堂更精彩、更生動、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引進先進的教學手段,并對網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重視網絡對教學的影響。
四、轉變評價觀念
教師首先要改變過去那種以“分數高低’來評價學生的舊觀念,應向“素質鑒定”觀轉變。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價值,保護并發展學生的個性。在評價范圍上,應從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圍的單一性評價向全面的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方面的綜合性評價轉變。教師應特別重視對學生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評價。例如,可評價學生對探究活動的態度是否積極、能否根據觀察或生活經驗提出問題、能否根據問題提出假設、能否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實驗。能否實事求是地記錄和收集實驗數據、能否在活動中與他人合作與交流、能否獨立思考和是否表現出對自然的熱愛等等。在評價方法上,要從以考試測驗為主、片面強調定量分析向注重觀察與調查、了解內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轉變,要注重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特別重視形成性評價。例如,對于學生所做的實驗,不僅要看其結果,更要看其過程。在評價功能上,應從片面強調刺激學生的個體競爭意識功能,向注重激發學生的團體競爭意識和自我競爭意識的功能轉變。
五、擴充知識信息
面對創新教育,教師應不斷獲取新知識、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和創新能力。知識更新的加速與信息的爆炸性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標志。生命科學是當前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教育科學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進,作為生物教師只有不斷擴充知識信息,才能適應教育改革與時代發展的需要。教師只有不斷接受新知識才能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為每個人在長期的生活工作中,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必然妨礙創造性思維的產生,而新知識、新信息的出現不僅給人們以新的創造基礎,而且能引發人們的好奇心,引發新的聯系乃至幻想,增加迸發創造性思維火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