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009-01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是貴陽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貴陽城市化進程發展較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工業內遷、商業與交通的發展、農業的發展、教育的內遷與發展都對貴陽城市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探討這一時期貴陽的城市變化,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貴陽的過去,以及今后貴陽的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工業與教育內遷 商業與交通的發展 貴州農業發展 貴陽城市化
貴州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貴陽市位于貴州省的中偏北部,地形復雜,交通閉塞,民族眾多,古代歷朝政府對對貴州省的開發很少??谷諔馉幥暗馁F州,各方面都很落后經濟上基本上屬于以落后農業為主體,工業、交通業、商業也十分落后。當時的貴陽人口、面積都沒有形成規模。文學家茅盾曾形容那時的貴陽“是出人意料的小,只有一條街,貨物缺乏,不過是江南的一個小鎮罷了”?!?】
抗日戰爭爆發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遭到日本侵略軍的全面進攻。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為了支持抗戰,防止東部地區的工礦落入侵略者之手,國民政府組織工廠內遷,促使西南等內地近代工礦業迅速發展,出現了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貴陽以其在西南的區的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逐漸成為大后方的一個重鎮。1941年7月1日,貴陽設市,簡稱“筑”。【2】由于抗日戰爭爆發,工礦業內遷,貴州也成為工業建設的重點。大量工礦企業遷至貴州,作為貴州的行政中心的貴陽迎來了發展的一個高峰。
在舊中國,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工業大多集中在沿海沿江一帶的大中城市。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在此危急的情況下,上海一些愛國的民營工業廠家,為搶救戰區民族工業,保證抗戰的軍需物資,補充后方的民用供給,紛紛向國民政府提議“舉廠內遷”。 7月28日,資源委員會遵令召集實業部、軍政部、財政部、經濟委員會、交通部、鐵道部開會,決定分為財務、礦冶、燃料、機械化學、棉業、建筑材料、牲畜毛革、專門人才8個組進行討論,其中機械化學組建議遷移機器及化學工廠?!?】僅1938年至1939年遷移到貴州的工廠即達101家,這些工廠入黔帶來了大批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對貴州特別是貴陽城市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抗日戰爭前的貴州交通十分落后,戰時貴州以公路為重點的交通建設和郵電開發成效顯著。當時貴陽為川黔、滇黔、湘黔、黔桂四條省際公路的中心,交通條件相對較好。貴陽地處西南地區腹心,南來北往的貨物大多要經過貴陽轉運和集散。據貴州省政府對貴陽市1943年商品進出口的統計,貴陽全年轉出商品總噸位折算約為2900萬噸?!?】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口的增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戰時貴陽的交通發展有力的推動商業和金融發展,推動貴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商業繁榮促進貴陽建筑、交通和市政建設。1941年7月,經行政院核準,貴陽由縣升格為市??箲饡r期貴州金融也十分活躍。8年間全省建立公私銀行100多家,遍及省內主要城鎮,中央、中國、農民、交通四行和匯業、信托、農本三局先后在貴州設立機構。據估計,國家、地方和商業銀行的年存款總額達3億元以上,放款總額為2億元左右,匯出款項高達6億元之多,表明當時貴陽已經成為西南的金融重鎮之一。【5】隨著貴陽建筑、交通和市政建設、商業和金融業的發展,使貴陽逐漸在祖國的西南崛起。
農業是城市發展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貴陽人口的發展也不例外。戰前貴州農作物產量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據當時省建設廳統計,在正常年成,本省所產大米“足供全省食糧50%左右”,玉米可供所需 20%,大平等可供 15%,雜糧可供 3%。全省民食尚有12%不足之數?!?】為此,每年都要從省外輸入幾十萬擔糧食,僅 1936年輸入糧食就有 507197擔。這說明戰前貴州農業連本省最起碼的民生問題都不能解決。要在戰爭環境下使貴州農業有力地支持抗戰,困難是巨大的。
1937年 11月,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政治中心西移,大批工礦企業、機關、學校、難民涌入貴州,對糧棉等農產品大量急需 ,這就對萎頓的黔省農業形成了一種外來的刺激,而制約黔省農業發展的內部因素,隨著戰時經濟重心的西移 ,也有一定的改觀。在此背景下,貴州農民為堅持抗戰而辛勤耕作,國民政府也比較積極地致力于大后方農業開發,遂使貴州農業在戰時有所發展。貴州農業的發展為貴陽城市化,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抗戰期間,大批高等學校、國立中學遷往貴州,使貴州成為全國注目的教育基地。學校內遷,使貴州教育勃然興起,這些學校來 自文化發達地區,有雄厚的教學、科研力量 ,它們散布在全省各地,深入民族地區,較長一段時期在貴州招生,對于教育不發達的貴州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并起到示范和提高的作用。大專院校的遷入,使貴州教育提高了一個層次?!?】從教育機構遷入貴州的分布可以看出,貴陽市一個相對集中地城市,這就為貴陽城市發展提供了教育條件。
綜上所述,貴陽的城市化在戰時的特定環境里獲得了一定的發展。這些發展與工業內遷、商業與交通的發展、農業的發展、教育的內遷與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抗戰時期的貴州交通建設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封閉落后狀態 ,給戰前相對落后的城市社會、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溝通了與外界的聯系,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極大地推進了貴州的城市近代歷史進程,為戰后西南地區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近代化的進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茅盾.貴陽巡記[M].貴陽文史資料,第16輯.第1頁
[2]金筑叢書[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2.216
[3]梁家貴. 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史論[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18-19
[4]貴州省財經資料選編(三),1950,503
[5]張玉龍. 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南交通建設與城市近代化[J].貴州社會科學,第二期,2002.3
[6]貴州農業概況 (六).第 33—34頁
[7]孔令中.貴州教育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