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061-02
摘要:環境陶瓷介入到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是將現代藝術拓展到人類實際生活領域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和發展方向。因此環境陶藝的設計應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審視城市街道空間,既要滿足街道中各類人群的審美要求,又要滿足相對慢速車輛通行時車中人的審美需求。文章講述環境陶藝對街道景觀設計的介入,并試析目前陶瓷材料在景觀環境中的表現形式的諸多可行性和應怎樣合理利用其中。
關鍵詞:環境 街道 陶藝 景觀設計
千百年來,街道不僅是人們通行的渠道,同時也是聚集人流、人們進行面對面交往的場所。一些步行空間的景觀特征是要體現城市的特點,景觀質量要求高。因此應十分重視街道兩側的視覺景觀效果,兩側的建筑物、標志物、街道的對景、地面鋪裝及小品設施都都可以經過精心的設計和再創造。一個地區的城市景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復合、成熟和發展的,也可以被認為是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與共存。現在環境陶藝以其千姿百態的造型和審美觀念的多樣性,加之利用和結合現代高科技、新材料的技術加工手段與現代環境意識緊密結合,給我們現代生活環境空間增添了生命的活力和魅力。而且環境陶藝的設計既要滿足街道中各類人群的審美要求,又要滿足相對慢速車輛通行時車中人的審美需求。由于人流量大,較易造成人流混雜,因此這類街道上景觀的可識別性還要很高。
一、陶瓷壁畫——從建筑附屬到獨立的陶藝墻
作為城市的的主要活動空間,街道邊界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建筑。 因此,街道景觀的主角多半都是由建筑來表達的。建筑與陶藝有著不可割舍的依存關系,建筑是街道景觀設計的主體,同時又是陶藝的載體。
“建筑的生命在于細部”,這是德國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對細節設計重要性的高度概括。細節能讓人在不經意間領略到主體的魅力,體現主體的生命與精神。西班牙藝術家高迪的建筑風格深切影響陶瓷在建筑空間的地位。讓人驚訝的是他大量使用陶瓷作為設計與裝飾的主角,不管是建筑的屋頂、窗框、圍墻或是各個通道的柱體、天頂、塑像等均以無數亮麗采釉的碎瓷片、陶片、玻璃等一片片不規則地依色系拼湊而成,美不勝收。(圖1)這種“陶瓷皮膚”的防水墻和建筑體又可以保護且防范雨水的侵蝕。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依舊亮麗如昔。高迪的獨特風格的設計不但開拓了陶瓷在建筑界的前景,更奠定了陶瓷舉足輕重的地位,讓陶瓷以多種面貌呈現于世人面前,革新了既有的觀念,使陶瓷在公共空間里所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而成為主流。
二、人行道鋪設——大地的另一種表情
“地”是城市景觀空間的根本,城市街道路面、人行道鋪砌的圖案、色彩、質感這些均是街道中引人注目的特征。室外的鋪地陶瓷材料會受到室外嚴酷的氣候條件的限制,包括長期受到潮濕和霜凍的影響,特別是對于那些承受巨大荷載的路面,強度就很重要。所以,在此僅以步行街道的鋪設進行研究。自然環境比如氣候等客觀因素。例如北方常年下雪、氣候干燥,除了考慮放置于街道中的環境陶藝受熱漲冷縮的干擾,易有損壞現象外,另外,一年中有很長時間的灰白背景對色彩醒目度的影響,宜選用偏暖色或較醒目的釉色;南方多雨且氣候濕熱,色彩上以表現生命力或冷色調為主,使人們在陰霉的環境中有種清爽的感覺;在路面鋪設的瓷磚肌理表面也應有較土突出的花紋以防行人路滑摔倒,因濕度大,最好采用瓷面裝飾,以防陶壁吸水從產生剝落現象。
人行道中色彩單調、千篇一律的地面鋪設,材料的選用也大同小異,正是陶藝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單調,使某些深沉的大地具有了不同的表情。陶藝路面設計除了根據街道功能的需求,對路面結構、形式等加以選擇外,同時也要注重視覺的感受。色彩質感是指陶藝色彩和材質給人的感受。色彩和材質是感官審美對象的屬性之一。四季的色彩變化對景觀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人對色彩有著很明顯的心理反應:紅、黃、綠、白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力,提高視覺辨識能力,充足的路面寬度使人產生開闊感,從而可以避免心理上的緊張。路面色彩的運用要注意色調、濃淡、質感等因素,還應注意當地氣候、街道的尺度與人行道的寬度、所在的地區位置。
三、街道公共設施——人們體驗與情感交流的場所
公共設施產生于英國,英語為 Street furniture,直譯為“街道的家具”。美國著名都市景觀設計大師哈普林(Halprins)在其關于現代城市景觀的著述《都市》(Cites)一書中說:“一個都市對其都市景觀的重視與否,可以從它所設置的街道桌椅的品質和數量上體現出來。”街道中的行人通過參與休閑設施的活動或等候時的閑暇,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各種陶藝作品傳達的符號信息,并形成主觀想象空間。此外,人們還需要在交往中實現自我價值。公共設施要滿足其功能要求、休息、文化娛樂、兒童游戲以及人際交往,對街頭的人們而言,穿行并不是惟一的目的,其更大的意義在于通過交流建立與他人的公共關系,確定自身的價值。
泥性的溫暖和天然流動的釉色,供人攀爬、供人依靠,給人更多交融的愉悅和滿足之感。尤其是陶藝休閑娛樂設施中充滿想象的各種形狀,如同孩子們創造的斑斕世界,為繁忙的都市增添了生活情趣,也使繁忙的都市人有了一個舒緩身體和放松心情的小天地,作品本身除了觀賞性和實用性,還具有安全性,在此嬉戲的兒童可以用手觸摸陶壁,享受陶瓷本身的觸感。(圖2)日本多摩新市的一組由色彩豐富的陶瓷碎片拼貼的陶藝景觀設施由陶藝階梯圍墻、陶藝座椅、陶藝休、閑娛樂設施等組成,奇特的造型和絢麗的色彩使人仿佛走進童話般的境界。
四、陶藝雕塑——人們日常生活的縮影
一個優美的環境空間,除了建筑、綠化、道路這些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外,合理地放置環境藝術小品是提升環境文化品位與精神內涵的有效辦法。街道中人流多的環境中,步行者因行進速度較低,則會有機會仔細觀賞一些細致的街頭藝術品和小品。細節精湛完善的陶藝雕塑往往使人們流連忘返,為城市增添了景致。“這時要注意的是,環境陶藝所處的空間是有街道和高樓的組成的半圍和高樓所組成的半包圍空間,面積狹長,場地空間較小,因此要在不影響行人活動的前提下進行創造,環境陶藝也多以下品的形式出現,且體量不宜過大,起到點綴環境的作用。”
城市中的雕塑不僅僅是一個街角的事,而是和一個相鄰的區域發生一種協調的關系。“一般來說,雕塑的設計與設置應與周圍的空間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作用。”陶藝雕塑處于特定的生活性街道空間中,扮演特定角色在服從整體街道環境表情的同時還注重人的心理感受,注重人的個性情感的表達。陶藝雕塑《行人、閑人》(圖3)位于香港九龍地鐵站油塘出口,中國香港陶藝家李慧嫻作品善于體察市井生活,并采用漢俑捏塑的設法和意蘊將平淡無奇的百姓生活塑造的生動、親切,這些雕塑人像站立在街頭好像對來往與它身邊的人,述說著城市中每天可能發生的人和事。也讓匆忙而過的人們可以重新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在整天忙于生計的時候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感受生活。
五、結語
總而言之,置于城市生活性街道中的環境陶藝,撰刻著城市的過去重視得記錄著城市的歷史,展現當代城市的風貌與特色,是城市文化品位與外來人們的視覺藝術的導入點,成為一個城市居民的驕傲和時刻教化著在它們面前路過的人們,它保存陶藝的一般特質,以其獨特的藝術方式參與到城市建設中并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材料和表現手段,不僅能滿足人們對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的美觀要求,并從中尋求更多的藝術與深刻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英)克利夫·芒福汀著, 張永剛, 陸衛東譯.街道與廣場[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鮑詩度,王淮梁.城市公共藝術景觀[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11月,第67頁.
[3]翁劍青.城市公共設計[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4]王亞紅,黃煥義.地理環境要素對環境陶藝設計的影響[J].中國陶瓷,2006年第6期,第50頁.
[5]何鎮海.環境雕塑在共有空間的協調[J].雕塑,1998年第2期.
[6]楊曉娟,遠宏.介入與融合—現代陶藝的公共藝術觀[J].雕塑.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