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145-01
摘要:新的《考試大綱》中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要突出對學生探究精神和科學素養方面的考查。所以,高考復習中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層次,加強創新學習滲透是高考改革和高考復習的必然。
關鍵詞:物理 高考 復習 如何 滲透 創新 學習
近年來,中國中學生在世界中學生數理化奧林匹克競賽上年年摘金奪銀,總成績多次名列首位,卻眼睜睜地看著美國人拿走一項又一項諾貝爾大獎。靜下心來從教育的角度想想,不能不說我們在創新教育方面做得還不夠深入。在應試教育的產物——高考復習中是否還有滲透創新學習的必要?回答是肯定的。因新的《考試大綱》中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要突出對學生探究精神和科學素養方面的考查。所以,高考復習中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層次,加強創新學習滲透是高考改革和高考復習的必然。
一、溫故知新,建立知識結構——認知規律的創新
系統的復習鞏固各個知識點,這只能算是“溫故”,要“知新”從而獲得新的認識,還要使學生建立知識結構,因為知識結構是學生發揮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從而提出新的觀點、新的設計和方法的基礎。學會如何認知物理現象,進而掌握物理規律,再到創新的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如何認知是關鍵。高考復習中,除各章節、各單元要讓學生建立知識結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建立起整個物理學的基本知識結構。比如由“力和運動關系”在“力熱電光原”中建立起的“錐形”結構,讓學生明確力和運動是整個物理學的中心問題,認識物理過程需從這個中心開始。再如由“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起的“網狀”結構可使學生明確各板塊中的功能關系,對如光電效應方程1 /2mv2=hr一w,質量虧損△E=△mc2等關系獲得新的認識。建立知識結構,學生必然對整個物理學的框架產生一種濃縮的美感,必將對物理學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認知物理問題的方法得以創新。
二、學思并重,建立知識聯系——學習觀念的創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讓其學會思考物理問題。高三學生肯定能思考一些問題,但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仍較單一,內容仍然片面,遇到新的物理問題或要其探索某一未知物理規律,學生就無從下手。高考復習要引導學生改變以往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觀念,學會由對“點”的思考轉變對“線、面”,的思考,由用“單一和固定”的眼光轉變為“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去分析思考物理問題,總結出物理知識的內在聯系,才能使分析物理問題的方法由單一到系統,形成一種新的學習觀念,如力學問題的動力學分析觀、動量分析觀、能量分析觀正是在建立知識聯系的過程中總結歸納出來。所以高考復習中使學生學會“聯系”的觀點建立知識聯系,總結學習規律是改變學習觀念,滲透創新學習的重要途徑。
三、觸類旁通,建立物理模型——學習方法的創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的世紀,由于信息多,技術革新多,知識創新更快。《考試大綱》也提出“要重視學生科學素養”的考查,要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的態度。考生學習方法不創新,是不可能適應高考的發展要求的,也是不能適應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的。為此,高考復習中多引導學生對最基礎、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識和分析思考方法進行系統化的同時,還應建立起處理問題的物理模型,達到觸類旁通。如力學中“質點模型”、“滑塊模型”,熱學中的“理想氣體”,實驗中的“誤差分析法”、“控制變量法”等等。通過知識和方法的建模,觸類旁通,學生才會形成一定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素養,才能去適應大量的新型、前沿的物理知識,故讓學生建立物理模型,是創新學習滲透的有力保障。
四、由博返約,建立科學方法——創新學習的發展
由博返約,是高考復習中滲透創新學習一定要注意的策略,眾多的聯系和模型只能說明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形成了一定的科學素養,但仍是不夠的。高考復習的最后階段,必然引導學生將知識由博返約,形成科學的方法論。如我的學生在分析2004年全國高考題(1套)第24題(電磁感應的雙電源問題)時,近40%的人得零分。其錯因均是學生用“整體法”著手分析雙電源的電動勢時等效處理對了,而認為兩棒的安培力均為阻力。導致第一個方程錯,其余步驟皆錯的“慘劇”。
科學的方法論認為,沒有過程的隔離也就沒有整體的過程,隔離分析和整體分析是有機的辯證統一。事實上,縱多的物理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最基本的狀態分析法和過程分析法之上的。我們著眼于整體的時候,不能忽略了各個具體的狀態和狀態之間的聯系。高考復習的最終目的是在基本“思路和方法”與靈活的“策略和技巧”之間交錯矛盾的認識的過程中達到的,即形成科學的方法論。又如我的學生在運用動能定理分析某些力學問題時,提出某物體動能可以代數“分解”為正交的兩個動能分別在兩個方向上運用動能定理。然而這就對動能為標量不能分解相矛盾,是對是錯?這就對教材和物理理論提出了質疑,實際教學中,我充分肯定學生的這種動能分解方法,但也指出其有待質疑的地方有待同學們自己去釋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綜上所述,高考復習滲透創新學習應多從知識和方法的導與創著手,在分解中整合,在回歸中化簡,在擴散中選擇,在遷移中得到再創。迎接高考和滲透創新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可以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