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165-01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倫理損害糾紛數量也呈現上升趨勢。醫療倫理損害賠償糾紛中,舉證責任的分配非常重要,因為它涉及到醫方和患方分別對什么舉證以及由誰來承擔敗訴風險等影響雙方權益的重大問題。本文主要從醫療倫理損害責任的概念、醫療倫理損害的責任構成、醫療倫理損害的舉證責任如何承擔等問題進行分析。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上述問題,對于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醫療倫理損害賠償 舉證責任分配 責任構成
一、醫療倫理損害的責任構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五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并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六十二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醫療機構違反告知、保密義務等醫療倫理、良知造成了受害患者損害的,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將醫療過失的舉證責任全部歸之于醫療機構,醫療機構一方認為自己不存在醫療過失,須自己舉證,證明自己的主張成立,否則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明確了醫療倫理損害的責任構成要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有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是某種行為致使受害人財產權或人身權受到侵害,造成財產或非財產減損的客觀事實。損害事實是損害賠償法律關系賴以存在的基礎和根據。
(2)有醫療倫理侵權行為。
醫療倫理侵權是指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違背醫療良知和醫療倫理的要求,違背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告知或者保密等義務,具有醫療倫理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以及其他合法權益損害時應當承擔的醫療損害責任。
(3)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我國因果關系的傳統理論是必然因果關系說,認為只有當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時,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如果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外在的、偶然的聯系時,則不能認為二者有因果關系。目前,審判實踐中引入損傷參與度的概念,損傷參與度的實質是人身傷害的侵權行為與醫療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問題。損傷參與度的引入使醫療損害賠償在因果關系的認定上更加公正、科學和準確,極大地促進了賠償醫學的發展。
(4)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
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的過錯是對其職業道德義務的違反。該項義務主要包括告知義務、取得患者(包括其家人)同意的義務、保守秘密的義務等。醫療倫理損害是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違背醫療良知和醫療倫理的要求,違背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告知或者保密等義務,具有醫療倫理過失。
二、醫療倫理損害責任規定的幾點建議
(1)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侵權責任法》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并取得其書面同意。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若口頭告知,醫師一定要在多人場合的情況下進行。在書面告知情況下,簽字者一定要是患者本人或者其近親屬。另外,不能夠遺漏告知的內容。
在一般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在特殊診療活動中應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只有充分告知的情況下取得患者的同意才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同意,否則不具有法律效力。
(2)完善病歷資料書寫及保管制度。病歷是判斷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錯最直接、最主要的證據,這一點體現了病歷資料的證據學特征。《侵權責任法》規定,隱匿、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偽造、篡改、銷毀病歷的將直接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這就對醫務人員書寫病歷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醫務人員應嚴格按照《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的要求書寫病歷。尤其是對病歷的修改不能采取刮、粘、涂的方式,否則會被認為是病歷的偽造或篡改。病歷的書寫應當整齊、規范、清晰可辨,并妥善保管。患者要求查閱和復制病歷,醫療機構按規定提供,這也是保護患者知情權的需要。
(3)加強醫師對病人隱私權的保護。患者隱私權屬于民事權益的一種,《侵權責任法》對醫療活動中侵害患者隱私權的行為做出了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條規定了醫務人員法定的保密義務,屬于強制性規定,醫務人員不得違反泄露隱私或未經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要求醫務人員在工作中要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不得泄露患者隱私,未經允許不能公開其病歷資料。承擔教學任務的醫療機構,在利用病歷資料進行教學實踐時,應隱去患者的真實姓名。
三、 結語
綜上所述,《侵權責任法》中對醫療倫理損害責任的規定雖然有一定的不足之處,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和補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醫療機構和患者的權利義務和醫療機構的責任,對于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和諧醫患關系乃至于促進醫學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吳麟.淺析醫療事故及其歸責原則[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4月第32
卷第1期,第221頁
[2]黃巧蓉. 論醫療事故的民事責任[J]. 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6月第3卷第2期 第19-22,59頁
[3]王利明. 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