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110-01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構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學生獲得知識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決定著教學質量能否提高,直接關系到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
關鍵詞:新課標 物理課堂教學 策略 研究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怎樣才能使學生樂學、會學、學有所長,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呢?其方法、途徑和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優秀的、成功的物理課確實有共性可言,這些共性的主要特征可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上,即激發興趣、探究體驗、啟迪反思、評價互動—一凸現思維能力。
一、激趣導入,培養學習動機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也告訴我們,興趣是組成學習動機的因素之一,興趣在動機中處于中心地位,是動機的活躍成份。興趣可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由事物或行動本身所引起,間接興趣由事物或行動的目的任務所引起。我們教師的任務就在于能夠借助學生的直接興趣而引起他們的間接興趣,求得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的結合,將短暫的興趣變為穩定的興趣,并不斷提高學生對興趣的認識水平和他們對興趣的激活水平。
實踐表明,興趣是學習的牽引力和加速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作為重要任務。學生對物理發生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為跨越更高臺階增添動力。而激發并保持興趣的關鍵在于新課的導人。導入新課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在此過程中,精心設計好導入方法,注意喚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新課一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情緒,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那么整個教學過程就有了一個可喜的開端。物理教學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很多,如創設情景導入、實用實例導入、趣味游戲導入、實驗猜想導入、物理學史故事導人、設置懸念導入、復習舊知導人等等。關鍵是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課題的內容中來?即:抓住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將課題設計得比較“新奇”,就能使學生著迷進入“角色”。
如在學習“大氣壓強”時,引人人勝的實驗就能激起初中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大氣壓強”實驗,讓學生獲得豐富多彩的感性認識,從實驗現象的特征出發,提出物理概念——人氣壓強,使學生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討論實驗現象和結果,讓學生從生動活潑的討論之中建立起新概念,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建立概念,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注意能力和實驗能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隨之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探究體驗,注重知識過程
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主要關注學生“知道什么”。因此,教師多采用課堂講授方法,把物理知識作為一堆“靜態的結果”告訴學生。相反,現代物理教學改革更關注學生的“學”,關注學生“怎樣才知道”的過程,在讓學生自己學會并進而會學方面進行探究,因而教學方法倡導采用學生分組進行的系列探究實驗,通過探究實驗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動態構建”,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構建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把探究中獲取的新信息與他們原有的認識結構聯系起來,更加深入地處理信息;鼓勵學生在探究中學習探究、體驗探究、提高自身學會學習的能力。
三、啟迪反思,激勵情感交流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結論幾乎總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讀者體會不到探索和出現的喜悅,感覺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動過程,也很難達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況。”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正確處理結論和過程的關系,既要注意知識的動態建構過程,又要關注對靜態結果的啟迪與反思,增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充分感受探索問題與發現問題的喜悅,進一步深層次地比較與分析結果,看看還有沒有新發現、新見解,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在學習“大氣壓強”時,學生已經通過“吸盤”實驗測出了太氣壓的值,比較與交流實驗結果,你又會發現什么問題呢?即:為什么每組實驗結果幾乎都不相同?再次啟迪學生反思探索過程。尋求問題癥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若通過引導學生能自己解決問題,這難道不是一個思維創新過程嗎?可見,這就是學生的創造發明!在學生深刻思考各抒已見的基礎上歸結問題的癥結,其主要原因在于吸盤內還剩有少量空氣并不是真空。那么,如何改進實驗裝置對火氣壓強進行較精確的測量呢?學生自然會想到這個問題,從而水到渠成,學生就能較全面地理解托里拆利實驗及結論,進而對大氣壓強的概念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四、評價互動,發展思維能力
評價是這一次表現的終點,電是下一個表現的起點。在學生充分表現的基礎上,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依據表現任務準則及學習目標,對每個學生或小組的表現任務完成情況或表現學習的質量與水平,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多維評價,最大限度地肯定學生的表現。同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與引導下,與學生開展應變性的多向交流活動,多維度、多層次地吸收與處理信息,并通過自我鑒別和判斷,形成自己的表現方式和內容,使其表現能力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進而在評價互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敢于和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更高層次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大氣壓強”的概念引入過程中,評價與交流的主題是對四個小組獲得的實驗現象談看法、提問題,并能揭示這些實驗現象的本質——形成物理概念。在建立大氣壓強概念之后,運用馬德堡半球實驗,體驗大氣壓強究竟有多大?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思考、學會探索,去發現與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大氣壓強如何測定。
總之,新課程視角下的物理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讓學生擁有充分從事物理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獲取物理知識,掌握技能和方法,讓每個學生體驗到——在學習物理過程中伴隨著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