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8-0212-01
摘要:手機短信問世多年來,已經逐漸成為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元素,它獨特的交往與溝通方式也使其有足夠的魅力在如今日新月異的信息傳媒時代風采依然。本文試圖對手機短信給我們日常交往與溝通帶來的利與弊做出分析。
關鍵詞:手機短信 交往 溝通
1、導言
近年來,隨著msn、QQ等網絡即時通訊媒介的持續興盛,以及“微博”這一新興媒介的加入,手機短信作為一種溝通媒介顯然已經被剔出了“時尚前衛”的標簽。但一度被盛譽為“第五媒體”的手機短信非但未過氣,而且已經作為一種大眾日常生活方式的必須組成部分而使我們更加依賴。因此,基于短信平臺的交往與溝通依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2、短信交往與溝通的優勢
手機短信之所以成為很多人在進行交往與溝通尤其是遠距離無線通訊時采取的主要溝通方式之一,是因為相較口頭相傳、電話、計算機網絡等通訊溝通方式,手機短信的溝通方式有它自己的優勢。
2.1 便捷的交往與溝通方式
首先,即時性、及時性。短信的物理載體手機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主流配備,據手機業行業組織3G Americas調查后宣稱,截至2008年12月,全球手機擁有量達到了40億部,60%的人口都用上了手機。隨身攜帶的手機為短信交往與溝通的即時性、及時性提供了保證,人們幾乎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實現點對點的溝通。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溝通展現了比手機更加高效更加形式豐富的優勢,但在計算機無線網絡全面覆蓋之前,手機在便攜性、可使用范圍以及電池續航能力方面仍然優于前者。基于以上緣由,目前很多生產商選擇把二者強強結合,3G、4G手機應運而生,但其信號穩定性和覆蓋范圍比短信還是有所欠缺。
其次,可保存性。如果單純說及時性的話,那么顯然電話溝通也滿足,但是在記錄保存通話之前必須征得對方同意。相比之下每個人都可以把短信箱塞得滿滿當當,甚至當成備忘錄和記憶簿,時不時地翻看一下。這就是短信的可保存性。
最后,經濟性。在某一地區尚未完全覆蓋可以免費使用的無線網絡之前,手機短信的使用性價比總是顯得比別的方式要誘人,至少每條0.15元的費用看上去要比電話更為經濟。
2.2 單線聯系的私密談話
一般來說,短信溝通的直接媒介載體是溝通雙方的兩部手機,因此實現了點對點的溝通。在此基礎上,如果用戶本人不特別設置,那么短信的內容只能通過視覺來閱讀,也就不用擔心像電話一樣被周圍的人聽到。加之隱私權的保護使得短信的溝通方式更加私密,更加安全。
2.3 符合中國文化的溝通方式
手機短信被視為繼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媒體”,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短信的溝通方式似乎格外符合中國文化的喜好。對于較之手機短信在中國的火爆情形,歐美人對待手機短信的態度卻大相徑庭。排除并不顯著的傳播工具及相關產業差異,國民文化心理的不同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是自古注重文字的國家, 而且利用文字來傳情達意也較講究。加上傳統中國文化在與人交際時, 一般都具較含蓄不太直接的民族文化心理, 即使兩個人單獨面對面的環境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有些事著實覺得難以啟齒。而短信的誕生就頗為恰如其分地解了“燃眉之急”。例如在表達歉意或面對尷尬情況下, 以發送短信方式, 使問題迎刃而解。
3、短信交往與溝通的弊端
3.1 弱化了監管作用
(1)由于手機短信弱化了“把關人”的作用,手機的擁有者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接收者,容易造成一些虛假新聞和損害人們利益的信息傳播,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幫兇,利用手機短信騙財騙物。
(2)手機短信造成信息垃圾的泛濫。就像電子郵件垃圾一樣,會有人發來一些莫名其妙的廣告信息,甚至是淫穢信息。
(3)在一些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中, 媒體由于種種原因暫時缺位時,短信的傳播容易使謠言四起,擾亂視聽,造成社會不安和人們的恐慌心理。
但是, 在法律上, 我國目前還沒有規范和管理手機短信的法律法規;在技術上,移動公司不能對所有手機的短信內容進行同時同步監控、過濾,不能做到在必要時進行屏蔽手機用戶的素質良莠不齊, 有人惡意鉆短信法律和技術上的空子搞一些蠱惑人心、擾亂治安等不法的信息。這亟需規范短信管理,而目前國內外還都沒有可供借鑒的做法,這不能不說是對媒介管理體制的一個巨大挑戰。
3.2 個人隱私的另一種風險
此外,容易對個人隱私造成侵害。多媒體手機安裝有攝像鏡頭, 拍照片時, 對方很難發覺。電影《手機》上武月利用手機偷拍她和嚴守一很隱私的照片, 然后發給嚴守一進行威脅就是手機短信這一弊端很好的折射。
另一方面,出于監管的需要,公權力對短信溝通的監控隱隱有成為另一種隱私風險。
4、結論與建議
手機短信發展到今天, 應該說它的積極方面肯定大于消極方面。為了將短信的弊病降至最小, 我們提出以下對策:
(1)政府部門應當加強管制,盡快建立政府公共信息手機媒體發布平臺, 盡快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 規范短信市場, 對利用短信損害國家、企業及個人利益的行為要嚴格處理, 根據性質不同實施包括行政、經濟,甚至刑事等不同層次的處罰。
(2)運營商間的相互協調、監督和約束。基礎設備供應商、移動網絡運營商、移動短信息業務提供商三者間的協調、監督和約束, 對保障短信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3)發揮輿論的引導和監督作用。
(4)用戶自身。每個用戶都要增強法律意識, 自覺地不傳播和發送不良短信, 減少不良短信的滋生。
參考文獻:
[1]蔣麗,馬達飛,市川文子,劉穎. 手機短信中的溝通主題[J].人類工效學,2008,1:35-37
[2]王輝敏. 手機短信的溝用與傳播時代[J].光盤技術,2008:6-8
[3]傅遠碧. 手機短信的消極作用及對策[J].語文學刊,2008,3:165-166.
[4]吳帥. 試論大學校園“短信負文化”[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16:144-145
[5]譚文姬. 以手機短信為介質的人際傳播探析[J].新聞傳播,2010,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