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182-01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實踐和學習研究中 ,我深深地感覺到新課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強大的影響,也逐步體會到了在生物教學中,要不斷地學習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領會課改的新精神,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生物教學方面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一、在課堂上要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探究性學習的首要條件是引發學生認知上的學習欲望。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一些來自于生活而又富有知識性的問題來創設問題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對課堂知識的探究,從而獲得結論。
例如在進行“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一課時,我就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同學們都知道,現在地球上的生物都可以通過繁殖產生新的個體,那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最早的生物從哪兒來的呢?即原始生命是怎樣誕生的呢?生命后來又是怎樣進一步發展的呢?這時候大家的學習興趣都很高,我就緊接著介紹中國古代的女媧造人神話傳說,以及西方神話故事中的上帝造人的有關內容,進一步引起大家的學習興趣。然后再提出新的問題,女媧、上帝又是誰創造的呢?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哪里來的呢?緊接著介紹一些科學家對原始地球生命的猜想。 通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的教學和同學們熱烈的探討,既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生物的興趣,又達到了對學生進行無神論教育的目的, 使學生在頭腦中初步建立了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二、加強對生物課堂知識的反思
在一節課上完之后,教師要及時對這節課的得與失及時地進行總結和反思。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進行重新審視, 導課是否有針對性,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講授新知識是否全面,學生的掌握情況怎樣,課后作業是多呢還是不足呢等等,這些思考都有利于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努力提高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育理念,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為出發點,會進行反思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教師就要帶頭先做研究型的教師,進行研究性的教學,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反思,對于教學中自己的不懂和需要進一步理解的問題,要進行深入研究或者和同事進行討論,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例如在學習了“人的性別遺傳”這節課以后, 我就想學生既然對本節課的內容興趣如此濃厚,都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我就應該進一步聯系實際生活的事例,比如在過去農村,人們普遍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很多人為了能生男孩,到處燒香,求醫問藥,有的婦女因為生了女孩而備受家庭成員的無理責難。那么,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這與遺傳有關嗎?在學習了本節課之后,同學們都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求神拜佛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同學們可以向自己的爺爺奶奶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科學原理,教育自己的爺爺奶奶科學地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在每節生物課堂之后,如果教師對自己的每節課都能進行反思,長此以往,教學水平就會不斷提高。
三、適應新課改,不斷改進教法
生物新教材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為主題,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改進教法, 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把實施探究式學習作為教學方法改變的突破口,體現時代特點,體現出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及其在社會的廣泛應用。
新課程教育改革要求教學過程要改革傳統教學單一的知識傳授,學生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既要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提高。那么就需要教師積極轉變陳舊的教學觀,不斷了解學生,改進教學方法,創設靈活多樣的情景設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強調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 學生應該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應注重師生間、學生間的課堂活動。隨著新課標的逐步實施,課堂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如班級討論法、合作學習法、小組探究法等不斷出現。這些教學方法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隨著對探究性學習的倡導,在課堂上以及課堂之外的各種環境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通過合作討論的各種教學方法陸續出現在課堂教學中,這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之,在生物課堂教學中, 為了使生物知識能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生物教學就要和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的更加密切,我們的教學觀念要轉變,我們的教學方式也要更新。通過生物課堂教學,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 還要注意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使生物教學真正貫徹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